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出口深度和出口广度的维度,使用2008—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8个贸易对象国的面板数据,基于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现状以及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发展情况的分析,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了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深度和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每提升1%,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深度将增加1.111%,农产品的出口广度将增加0.431%;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提升,不仅可以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额、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还能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多样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动贸易便利化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2008-2013年的贸易数据,在测算58个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可知,经济带沿线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市场开放程度、是否同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成员等是影响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与海合会国家2000—2020年双多边贸易数据,总结梳理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双多边贸易总体特征,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一步法贸易非效率综合模型,分析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双多边贸易效率和潜力。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和海合会国家人口规模的增加会扩大双边贸易规模;我国人口规模增加会扩大内需,进而削弱对外贸易的能力,对双边贸易规模产生阻碍作用;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也产生阻碍作用;政府效率和政府稳定性等因素对于贸易非效率项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依托“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寻求新的贸易增长点;加快推进中海自贸区的建立,营造便利化的贸易环境;加强双边能源合作,推动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动荡、政治环境复杂、文化冲突不断的国际新形势,文章对2001—202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行总结。使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究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亚国家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测算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中亚国家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对经济规模、政治环境、人口因素、地理位置等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政治环境、人口规模等因素能够正向促进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此外,中亚国家农业产值占本国GDP比值与贸易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和WTO等贸易非效率项显著提高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如下建议: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开展友好磋商;坚定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交流;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  相似文献   

5.
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贸易为缩小区域“信息鸿沟”,促进区域协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ICT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国别差异性显著,存在较大的出口潜力;从ICT产品类别看,通信设备和消费性电子设备的出口效率较高,电子元器件出口效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细分区域看,中国对东南亚的ICT产品出口效率最高,对南亚的出口潜力最大。中国应合理调整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ICT产品的出口结构,重点关注南亚市场,不断挖掘ICT产品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6.
土耳其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是继“金砖国家”后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节点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土贸易往来频繁,如今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也日益密切,2013年中土双边贸易额约22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土耳其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土耳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Trade Map数据,2001-2013年间,土耳其农产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由4141.7百万美元和2345.0百万美元增至16767.7百万美元和13210.1百万美元,分别增加了3倍和5倍,其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平均每年约在1.74%左右。但是目前中土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其规模与双边总体贸易规模不协调、贸易失衡、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中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背景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2005-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石油贸易数据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石油贸易网络结构进行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QAP模型分析石油贸易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石油贸易网络结构并非典型的无标度网络,2005-2014年石油贸易联系基本保持不变,贸易量呈增大趋势;石油贸易网络异质化程度较高,核心—边缘结构较稳定,但核心国家数逐步减少的趋势使得整个网络的脆弱性增强。替代能源比重差距、人口差距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石油贸易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石油贸易联系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陆地相邻与否影响不大;语言不同的国家更倾向于建立贸易联系;物流绩效水平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国家间建立紧密的贸易联系。  相似文献   

8.
选取世界银行提出的物流绩效指数衡量国际物流绩效,并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改善能够显著推动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伙伴的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物流绩效改善的各项措施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国际运输便利性、物流服务质量、追踪货物能力、清关效率,而物流基础设施质量、货物运输及时性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入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度指数,深度阐释了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特征,并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讨了2006~2017年中国与东盟、南亚等15个国家的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结合紧密,贸易互补性较高,具有很大的贸易提升空间;人均GDP对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远小于其他国家,地理距离与商品贸易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区域贸易协定和共同边界变量的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测算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这些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并测算了中国对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是上合组织国家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相对较低;除距离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上合组织国家起阻碍作用,中国GDP、进口国GDP、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及加入WTO和上合组织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上合组织国家发挥促进作用;目前,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巨大,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达到饱和。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背景,基于2001—2017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及特征,运用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对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森林资源人均禀赋差异、贸易开放程度、互为邻国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产生推动作用。两国的空间距离及同为APEC成员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中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巨大型,合作空间巨大。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在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为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启示,我国应在继续推进"五通"建设的前提下,稳定现有市场,并积极开拓南亚、东欧及西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2002—2020年中国对CPTPP国家农产品的出口效率及贸易潜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CPTPP各国的贸易效率差异较大,市场拓展潜力不同;CPTPP国家GDP水平、贸易自由度、金融自由度、商业自由度和同属“东盟10+3”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正向作用,贸易国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关税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负向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效率,应积极推动CPTPP谈判进程,加强与CPTPP国家经贸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合并数据测度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双边外交关系发展对中国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边外交关系发展会提高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该结果经过变量替换、更换回归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双边外交关系发展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降低国内外中间品相对价格和提高企业加成率两条途径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双边外交关系发展会显著提高低技术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但对高技术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却表现为抑制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双边外交关系发展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在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危机、加征关税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削弱双边外交关系发展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间机电贸易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与地区2010—2018年机电产品贸易数据,使用改进的双边显示性贸易偏好指数测度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机电产品贸易强度的动态变化,并采用扩展引力模型检验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机电产品贸易强度日益增加,且出口强度高于进口强度,周边邻国高于其他国家;技术差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市场需求、外贸开放度、政府规模、地缘优势等因素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双边机电产品贸易强度。  相似文献   

15.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国际贸易是该战略的基础和纽带。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潜力,并采用一步法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仍有很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效率,应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海运互联互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并注重金融风险防范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耕细作成功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与贸易量的不断提升。乌兹别克斯坦农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进一步深化中乌农产品贸易,对拓展双边农业合作空间和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中乌农产品贸易总额稳中有增但贸易地位有所降低,中国对乌茶类、水果蔬菜和油籽等农产品出口增速明显,棉花在中乌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利用2011—2020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重要区11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乌贸易潜力经历了潜力再造型到潜力开拓型,再到潜力巨大型的转变,其中,水果蔬菜类和糖类产品贸易状况逐步变好,杂类食品和棉花贸易潜力提升空间逐步增大。但是,目前中乌农产品贸易仍然面临经济发展韧性不足与物流绩效不高的双面叠加,农产品贸易结构单一与贸易优势减弱的双向传导,贸易壁垒长期存在与贸易成本上升的双重制约困境,应依托多边合作机制框架,加强棉花产业链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以加强互联互通,提升贸易便利化,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张希颖  刘敏 《价格月刊》2023,(12):78-86
基于2006—2021年中国向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影响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双边经济规模、RCEP成员国人口数量、拥有共同语言、与RCEP成员国签署包含数字服务贸易在内的协定条款、RCEP成员国提升本国通信服务能力以及提高投资开放水平对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国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双方拥有共同边界会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可从强化中国与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升级双边自贸协定等级、提升RCEP成员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贸易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选取了2007—2015年6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伙伴国的人口规模、人均GDP、双边距离对我国装备制造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影响显著;我国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整体上在逐年提升,但平均贸易效率低于0. 5,且细分行业的贸易效率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的贸易效率也存在差异。实证分析还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贸易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出口贸易效率提升有积极作用,论文最后探讨了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贸易规模和提升贸易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制度质量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一国(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三个理论假说。借鉴Yeats(2001)的方法,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BEC分类法下的中间产品贸易数据,计算得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8个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层面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制度质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和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及其与制度质量的交互作用,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显著影响。据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应在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同时,着力完善制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制度质量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一国(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三个理论假说。借鉴Yeats(2001)的方法,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BEC分类法下的中间产品贸易数据,计算得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8个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层面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制度质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质量和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及其与制度质量的交互作用,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显著影响。据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应在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同时,着力完善制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