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食品价格上涨将使城镇居民的支出增加,且收入越高增量越大;收入越高可支配收入的食品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但由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带来的食品支出增量越大。价格上涨、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将使食品支出的基尼系数变大,这意味着食品支出不平等程度加重。为将食品支出不平等控制在社会公平要求的范围内,价格补贴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而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补贴制度及收入增长计划、倾向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分配体制是更长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收入效应值得充分关注。基于199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异时DID模型、双向固定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农民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在稳健性检验下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土地规模经营是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作用于农民收入及收入差距的一条关键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趋于扩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差距,但当综合考虑农民收入和收入差距时,发现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助于提升两者的协调效应。鉴于此,在现阶段充分肯定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增收效应的同时,应坚持价格型调控模式与收入保障型政策模式搭配使用,以促进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顺应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大势,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正逐步进行适应性调整,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未来完善举措及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抉择由其政策效应历史地决定,很有必要对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粮食安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自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的粮食安全状况,采用2010~2016年湖北省中籼稻的历史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粮食最低收购价对粮食产量和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深入探究其作用机理,并为未来我国粮食政策走向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稳粮价、促生产、保粮安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探索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势在必行。[方法]文章以稻谷为例,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逐渐下调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增加农业补贴等方案对我国稻谷的产量、总消费、库存和净进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1)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对稻谷市场价格、总产量和总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对库存和净进口量的影响较大;(2)取消最低收购价,虽然能大幅度减小国内外差价、库存量和进口量,但短期内也会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3)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补贴后,稻谷总产量下降水平明显减少,既解决了托市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取消托市收购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冲击。[结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持效应显著,为充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在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时,应首先考虑小幅度下调最低收购价,而不是一次性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要配套相应的补贴政策,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来保障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正>2004~2014年,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11年增长,为保证13.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经济平稳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两增一涨"新情况,即粮食进口量和库存量增加,国内粮食价格刚性上涨。粮食政策调整势在必行,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四项补贴"中占绝大比重的综合性收入补贴如何调整。《综合性收入补贴对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6.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户基本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引入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为了维护农户对政策感知的稳定性和建立农户政策信心,目标价格在年际之间不宜出现大幅度波动,同时实际补贴金额应能保障农户基本收益;第二,试点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未能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主要原因在于大豆目标价格未能兼顾大豆和玉米的比较收益;第三,按种植面积补贴的方式不仅会降低高产区农户大豆种植积极性,且难以鼓励大豆种植向优势地区和规模化方式转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7—2013年月度数据,采用有限分布滞后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价格变化对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粮食价格通过传导机制影响肉禽、蛋类、水产品等细分食品价格,纵然影响深度和滞后期各不相同,但粮食价格变动的影响将被放大;政策模拟显示,粮食价格上涨将使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变大、生活水平下降。研究认为,尽管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量不断减少、粮食支出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政策对城镇居民实施帮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施使粮食价格由政府干预转为市场供求关系引导,但此政策的实施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具体影响还没有确切结论。基于此,文章意在分析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数量及质量安全的双重影响。方法 选取了2010—2020年8个省份玉米生产相关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建立模型,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后对提出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生产者补贴政策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但对粮食提质效果甚微,即该政策使玉米的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加,但对玉米收获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2)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户数量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减少了农业劳动力供给;同时,此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产生正向效应,种粮农户增加了对玉米种植生产要素的投入。结论 为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未来粮食政策实施必须在保证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更多地指导种粮农户种植优质粮食,不断完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在数量质量双层面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于2004年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稻谷、小麦先后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此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断完善调整,政策的实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农民收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通过对政策梳理与分析提出要完善生产者补贴,创新粮农增收思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与服务以保证粮食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并与中国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的历史进行了比较,指出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过程以及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现在遇到的困境是和国际粮食价格长期波动相关的。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只是重现了共同农业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的困境。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应借鉴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除了保持适量的粮食库存以保障粮食安全外,必须按照国际粮价长期波动的节奏,逐步导入市场机制,减少扭曲生产的价格支持,同时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村》2021,37(3)
农业补贴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以湖北省鄂西山区四县38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为例,研究分析了投资受制地区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对丘陵山区而言,农业补贴每提高1%,非农务工的可能性降低24%-29.4%,对应农业收入增加3.353%,而非农收入减少3.348%,家庭总收入减少0.31%。进一步地,该地区农户的农业收入的增加,可能不是化学要素投资引致的,但极有可能是土地规模扩张导致的。政策建议是:农业补贴政策要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适度开发生态脆弱地区的非农产业,多渠道拓宽农户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思考一: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稳定粮食价格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补贴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明显,刺激粮食生产的作用相对不够。  相似文献   

13.
一月要闻     
国家将进一步研究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国家将进一步研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完善补贴机制,综合运用价格和补贴等手段,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能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体系。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  相似文献   

14.
粮食储备是调控粮食供给以及防止战争、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安全是指粮食的供给要能够保证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基本需要。粮食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粮食储备的功能表现为:当市场上的粮食供大于求,粮食价格大幅下跌时,就要购进粮食增加储备。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就要向市场抛售粮食减少储备。通过增加或减少粮食储备来调节市场的粮食供给量,平衡粮食市场的供求  相似文献   

15.
粮食价格波动牵涉众多主体的切身利益,价格太低导致"谷贱伤农",价格太高导致"米贵伤民"的现象。从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角度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价格稳定政策,也可以采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政府该如何做才能增加社会福利?本文研究认为,在不考虑制度成本条件下,粮食价格稳定政策能够实现社会福利增加;但是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存在的巨额制度成本将极大改变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甚至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恶化、财政负担的加剧,只有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才能实现社会福利增加;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能够节省大量的粮食储备及调控成本,较好弥补价格波动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但是目标价格的厘定是否合适和价格补贴效率对社会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稳定粮食价格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补贴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明显,刺激粮食生产的作用相对不够;二是目前粮食价格还没有完全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三是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稳定发展粮食产业的基础不牢。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 ,近年来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率由 1 995年的 2 .8提高到 2 0 0 2年的 3 .1。然而 ,调查人员认为这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报告指出 ,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 ,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 ,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种待遇。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财政补贴 ,而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非常少 ,农民还要集资办学。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 ,这些对于农村居…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表示,要强化支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主产区不吃亏。对此,他建议,进一步构筑种粮补贴、信贷保障、保险支持"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稳定和强化种粮农民补贴,取消粮食主产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地方配套,降低农民保费负担,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以大米为例,实证分析了2007~2008年粮食主产国出口限制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米主产国贸易量对国际粮食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2007~2008年期间大米主产国出口限制使大米贸易量每降低1%,则国际大米价格就上涨1.57%,而在此时间之外的大米贸易量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在特定时期粮食主产国的出口限制政策推动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进而,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出口限制政策对国际粮食价格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也显示,粮食出口限制推动了国际大米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但其幅度低于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的国际大米价格上升。因此,本文认为:在区域合作框架范围内,通过区域内粮食主产国的磋商,限制粮食主产国出口限制政策的使用,将是抑制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可选政策。  相似文献   

20.
秋后算账,9亿农民人均增收507己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这缓解了近年来人们对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担忧。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04年的农民增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三补一减免”政策效应十分明显。2005明年.政策还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有什么办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