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肥减量:变化特征与“十四五”目标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宏观数据和总量、强度与相关系数指标,描述化肥减量变化特征,分析化肥用量与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化肥减量目标和政策建议。研究显示:首先,在1980年?2018年间,全国化肥用量从长期增长逐渐转变为总量减少和强度下降,尽管省际间差异明显,但大多数省份呈现出与全国化肥用量在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降的变化特征,由此判断化肥用量达到最大值后出现“拐点”;其次,化肥用量与作物播种面积相关性强,含义是化肥减量目标应与各地作物种植面积相匹配;三是粮食总产量与化肥用量之间的相关性强且稳定,粮食单产增量与化肥用量强度增量之间的相关性弱且变动率大,含义是化肥供给的稳定性与及时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增加已不再贡献于粮食单产增加,即粮食单产与化肥用量强度增量“脱钩”。“十四五”我国化肥减量的原则是:粮食安全、环境约束和作物匹配;目标是:到2025年,粮食作物应减量到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适宜施肥水平”、果菜茶作物减量应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强度和限额;实现路径是:实施精准施肥行动、助推技术增效减量,支持生物投入品替代化学投入品的技术进步,提升生态农业模式的化肥减量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面临对农业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导致的市场风险加剧以及国外进口农产品竞争日渐严峻的环境下,亟待加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进程,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从而将发展品牌农业作为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最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对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应当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继读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实现这个转变,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需要;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肥料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料的历史与我国数千年的农耕史一样久远,但是我国长期单纯依赖有机质封闭循环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第一次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不仅使中国在30年代造就了自己的化肥工业,而且使化肥对中国农业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目前化肥投入已在中国农业产出中占据近一半的作用。研究以化肥为主的我国整体可供农业生产使用的肥料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对于实现农业的增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一、中国化肥资源分配与…  相似文献   

5.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家庭农场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为例,利用全国家庭农场监测数据并基于计量分析模型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估计了加入合作社对家庭农场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概率的平均处理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减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家庭农场占比目前还比较低;加入合作社对家庭农场选择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能够起到积极效果,与不加入合作社相比,加入合作社能够使家庭农场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概率分别提高43.3%和43.7%;另外,从合作社获得的服务或福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不同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对其选择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概率的处理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种植结构调整视角的化肥减施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化肥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提前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但"后零增长"时代,探寻巩固和推进化肥减施的有效对策仍是当务之急。[方法]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对化肥使用量的影响。[结果]化肥用量变化与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年各省份化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也佐证了耗肥量大的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消长,是助推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减变动的重要因素。[结论]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将成为控制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调减非优势区作物种植面积,构建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休耕,综合运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障短缺农产品供给等种植业结构优化措施,是推动化肥减量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同时,应注重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强化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巩固化肥"零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7.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建设好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生产更适合安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实现安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与转型,满足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安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随着区域产业结构战略的进一步调整及优化,消费市场扩大,农产品数量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建设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安徽农业生产水平增值增量和提升安徽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作物的化肥减量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作物种植户亩均化肥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助于化肥减量。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法、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是稳健的。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化肥减量的作用路径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促进机械化施肥的采纳、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户收入的增加来推动化肥减量,而亩均有机肥支出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和亩均化肥支出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上海牢牢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计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不断探索生产绿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市场前端的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推进农产品供给高质量上海农产品供给以满足超大城市农产品供应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农产品供给呈现持续高质量态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系统观,以土地托管生产模式为例,从组态视角分析了服务外包、生产环境与粮食作物化肥减量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服务外包并非是实现粮食作物化肥减量的必要条件,外部情景因素与服务外包的复杂关系为实现化肥减量提供了外包主导型、分险规避型、规模经济型和突破创新型四条路径。超高化肥减量离不开外部市场的刺激和政府的参与,在均衡发展型和政策主导型组态中农户内外部资源均衡和政府“重推之手”参与是化肥减量提升的核心条件。不同路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存在共生、替代和互补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农地规模与行为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共生关系驱动着化肥减量的实现,政府规制与主体认知之间较强的竞争互补性和农地规模与生产风险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促进了化肥减量实现路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化肥减量增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和优先任务,文章首先基于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分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提出了新形势下基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开展化肥减量化管理多方联动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方法]为构建有效的多方联动机制,需要全面了解利益相关方参与化肥减量化管理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该文实地调研了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耕地保护意识、地力改善意识、清洁生产支付意愿和对政府的主要利益诉求并对其做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关键人物访谈了解基层农技部门、有机肥生产企业在化肥减量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结果]构建了化肥减量化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框架,具体包括肥料生产与使用监管机制、耕地保护责任追究机制、化肥减量化技术推广机制、农业清洁生产补贴机制和绿色农产品消费引导机制等。[结论]结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强调通过综合运用规范性、激励性和市场性政策工具和手段,建立有效的化肥减量化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该文补充强调了当前化肥减量应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化肥、有机肥配合使用,在保持和改善当前地力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提质增效来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正>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制约为导向,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六大工程。在69个县实施土壤改良修复等耕地质量提升六大工程。按照"减""增""消"并重的原则,确定了化肥农药减量10%的目标。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的背景下,从水资源的角度考察种植业布局的合理程度,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考察畜牧业布局的合理程度。按照种植业虚拟水流动合理性指数,把全国划分为合理型、过疏型和过密型;按照畜禽养殖环境负荷系数的差异,把全国划分为超载区、平衡区和潜力区。未来,农业生产力布局应提高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优化种植业布局的重点是降低华北地区的开发强度,增加西南、华南的开发强度;优化畜牧业布局的重点是调减西南、华南养殖规模,增加东北、华北、西北的养殖规模,实现种养平衡。  相似文献   

14.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日前透露,中国农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已接近80%。他说,中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人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也从主要是数量需求转向数量、质量双重需求。他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从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市场双重约束,以市场约束为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达80%@平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化肥过量施用问题。本研究参照中国玉米区域大配方施肥标准,测算了玉米主产区的化肥减量目标,并结合玉米主产区的化肥施用总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及吨粮化肥施用量综合分析了玉米的化肥施用现状,精准识别了化肥急需减量的关键地区,并进一步探索了种植玉米的化肥减量路径。结果显示:中国玉米主产省化肥的减量目标为255万吨,占玉米化肥施用总量的19%;化肥急需减量的省份有吉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江苏和山东;中国应进一步提高用肥效率、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完善经济管控政策和健全化肥管控法规。  相似文献   

16.
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化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因素已由资源约束和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和结构升级障碍,以短缺经济为特征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这种转变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已处于较高阶段而形成买方市场的;而我国是在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的经济环境下形成买方市场的。在这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下,人口流动和迁移受到许多限制,使得过剩劳动力求以实现优化配置,劳动生…  相似文献   

17.
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就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阶段性、区域性、资源性优势为依托,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质、安全、营养、节本增效农业,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特色、安全的需求,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质量效益农业需要有一个合理、优化的农业内部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实现高效益,而实现高效益则需要生产的产品有需求、有市场。一、黑龙江垦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优势1.农业资源丰富。黑龙江垦区幅员辽阔,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要使农业的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新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的约束,还越来越受到需求的约束。实施科教兴农不仅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根本措施。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当前应采取…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生态、社会、经济适宜性恰当组合,形成城乡用地结构数量的协调与平衡,优化配置的目标在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本研究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具体实例为分析对象,对加强区域特困地区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进行研究,提出应加强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以城带乡,城乡结合"的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和平衡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社员互助的经济组织,主要为社员提供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培训、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贮存、运输及加工增值服务,在提高农民收入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创造的收入扣除成本及费用后剩余的部分返还社员,因此要求其决策管理具备很强的专业性,既要满足自身运营的需要也要实现经营过程的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