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贸易日益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基于2005—2020年存在数字贸易往来的经济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全球数字贸易网络整体特征、网络中经济体个体特征以及数字贸易网络格局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全球数字贸易规模在样本期内迅速扩大,各经济体之间的数字贸易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体之间的通达性与聚集程度显著提升,美欧等经济体在交易能力、控制能力、中介作用等方面处于数字贸易网络的核心枢纽地位;采用QAP方法,结合各经济体数字贸易限制指数,剖析全球数字贸易主要治理规范,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发展与数字贸易限制程度负相关;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探究各经济体在数字贸易不同领域网络地位的差异性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尽管初期各经济体在数字贸易不同领域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美欧等经济体在数字贸易各领域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为促进我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应重视数字技术应用,扩大数字贸易规模;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提升我国数字治理能力;把握区域经贸协议扩容机遇,更好融入国际数字贸易;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3.
仝玺  汪凯 《商展经济》2023,(6):26-28
数字贸易时代,互联网驱动流通渠道变化,经销商价值面临重塑。面对如此激烈的全新竞争环境,商贸企业应借力数字化工具和数字技术完成业务品牌的升级发展,深耕区域市场,与客户保持紧密的关系,以新的技术手段、营销能力,打造新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基于数字贸易时代对天津商贸数字化建设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论述,首先分析了全球数字贸易行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天津商贸数字化建设发展现状优劣势进行分析,最后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出数字贸易时代推进天津市商贸数字化建设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鹏 《商展经济》2022,(9):15-17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关注点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方面,这些转变也彰显了数字贸易发展优势,推动着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现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是,随着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逐年增加,当前传统贸易规则已适应不了现代化数字贸易的实际发展需求。为此,本文对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字贸易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相关阐述,仅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5.
汪雨 《市场周刊》2005,(32):42-42
中国由于森林资源匮乏,人均木材蓄积量仅8.6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2%。因此,中国的林产品贸易主要是补缺型的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6.
7.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在于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战后几十年里,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根据日本特有的生产条件加以改革和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附加价值高的实用先进技术。近几年来,日本不断增加对其它国家的技术出口,成为世界技术贸易强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年7月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此后中美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按照美国海关统计: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3.7亿美元;1980年翻了一番,达到49.1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56.6亿美元。此后,由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以及中美纺织品贸易纠纷等原因,双边贸易额连续  相似文献   

10.
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一种新型贸易模式及新业态,能否助推中国摆脱贸易“大而不强”的困境,发挥数字红利进而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有待验证。本文使用中国30个省份2006-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探究数字贸易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进一步考察了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贸易能够有效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重要传导路径;其促进效果呈现自贸区>非自贸区,中部>东部>西部,数字基础设施较好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一般地区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贸易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市场化程度的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门槛效应;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提升了主效应结果有效性。基于此,应不断创新发展数字贸易,使其成为贸易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化市场化改革,为数字贸易更好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谢园 《成功营销》2009,(7):56-57
陈蓉女士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数字广告时代进化到数字营销时代。数字媒体走到现在这个阶段,才真正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 据港府统计,1991年头十个月,内港贸易总额为4029.2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内港贸易额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则从1990年的30.8%上升到1991年头十个月的32.2%,中国大陆仍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过去多年,内地已成为香港转口和进口的最大市场。虽然现时美国仍为港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但自1989年以来,港产品出口到美国的货值逐年减少,相反,出口到内地的则稳步上升。至1991年头十个月,美国及内地市场分别占港产品出口总额的26.7%和23.4%,而在1986年,这个比重分别为41.7%和11.7%。若按过去几年的发展趋势,内地市场将有可能在1992年取代美国而成为港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3.
刘宇 《商业研究》2012,(9):180-184
中韩建交20年来,两国进入了直接贸易阶段。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如贸易与投资的不平衡等,使双边关系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两国关系的发展又存在历史机遇。如何抓住契机,扩大交流与合作领域,实现双赢和地区多赢,是两国政府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赵瑾 《财贸经济》2023,(3):103-116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指数级增长,引发当代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国际商业模式重建、国际经贸格局重塑。为把握未来国际贸易服务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大势,抓住数字时代服务可贸易化新机遇,本文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实行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以及通过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合作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5.
数字产品贸易及其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技术的推动以及新需求的拉动,数字产品贸易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要保证数字产品贸易健康发展,要求各国政府采取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公平竞争;加强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适合数字产品贸易的税收框架: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等措施,为数字产品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服务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通过测评服务业以提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用服务价值测度服务业比用服务质量和顾客价值更有效,本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价值相关理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服务价值的内涵、特征及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服务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浩宇 《对外经贸》2023,(4):29-31+48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深深影响着贸易领域的发展,数字贸易作为数字赋能的代表,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坚力量。农产品贸易作为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借助数字化取得进一步发展。通过实施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举措,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农产品贸易与数字贸易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贸易规模,并推动农产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区域贸易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不断深入导致全球价值链整体或部分环节数字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日益凸显.基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检验贸易伙伴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差异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出口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均对增加值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复杂价值链出口的影响更显著.在行业层面,出口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有效增加其服务业国内增加值的出口,而进出口国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将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贸易双方综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通过"贸易成本效应"对增加值贸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媛 《江苏商论》2024,(4):54-58
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中国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贸易强国的研究成果,发现贸易强国的内涵与特征主要基于贸易和国家两个视角展开,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由此形成了贸易、国家、制度三个层面的衡量指标体系。对于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学者在总结强国发展经验、对比中外贸易差距、提出贸易强国建设的中国路径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研究。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关于贸易强国建设的学理研究和政策设计还需要不断深入与完善。需要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出发,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与时俱进地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