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在我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和深化全球价值链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研究了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类型条款的深度在成员双边全球价值链嵌入中的作用。根据贸易协定条款的功能,将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区分为产品条款深度和要素条款深度,在探讨两类贸易协定条款深度各自对成员之间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的基础上,特别分析了要素条款深度对产品条款深度与全球价值链嵌入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的产品条款深度和要素条款深化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要素条款深化还能够增强产品条款深度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已签区域贸易协定文本的深度,构建RTA深度指数,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研究不同深度的RTA的贸易效应,探讨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对价值链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签署的RTA在WTO-plus条款上较为深入,而在WTO-extra议题中的覆盖率较低。无论是从总贸易角度、中间品贸易角度还是增加值贸易角度,区域贸易协定对伙伴方贸易流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协定内容深度越深,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越大。同时,区域贸易协定的条款差异、签订对象国家(地区)的外部环境影响了RTA贸易效应的显著差异。本文结论为中国参与高水平贸易规则谈判,完善全球价值链治理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结合发展中国家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内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约束的现实,本文利用2005—2015年26个发展中国家与64个伙伴国(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和价值链分工数据,实证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结果表明,签订并实施涵盖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有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这主要通过降低被模仿风险、降低合约成本并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此外,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区域贸易协定存在第三国溢出效应,可以强化发展中国家与非缔约国的价值链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更大程度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价值链分工,从而优化了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嵌入结构,促进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0—2011年OECD和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从货物贸易角度,研究了区域贸易协定对一国(地区)增加值出口的促进效应与异质性。研究发现:(1)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间的货物增加值总出口和三类行业增加值出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区域贸易协定显著促进了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农业和采矿业的增加值出口,但仅促进了发展中经济体农业增加值的出口;(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缔结的RTA存在内容和结构特征差异,对增加值出口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对本地增加值出口占比的效应,并考察了服务贸易协定和协定不同条款对增加值出口产生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7.
刘洪愧 《财贸经济》2016,(8):127-143
本文在系统总结区域贸易协定(RTAs)和全球价值链(GVC)的发展趋势以及两者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RTAs影响增加值贸易关联的理论机制、传导路径及研究假说,并且首次利用最新开发的中间产品引力模型以及增加值贸易数据,实证研究RTAs对服务业增加值贸易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管是对于加总服务行业还是细分服务行业,RTAs均能够显著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增加值贸易关联;(2)区分不同类型RTAs的估计结果表明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RTAs开放度的加深而增强,即欧盟和负面清单类型的RTAs相比于正面清单类型的RTAs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3)区分三组不同双边国家组合的估计结果显示,只有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RTAs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发达国家之间的RTAs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曹慧平  沙文兵 《国际商务研究》1984,(收录汇总):1-16
基于世界银行深度贸易协定数据库,本文对2000~2018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文本深度进行测度,并利用CEPII-BACI提供的HS 6位码产品数据检验了区域贸易协定文本深度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文本深度增加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而且WTO规则外条款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签订的贸易协定文本深度增加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更显著,而且协定文本深度增加更有助于促进差异化产品出口质量提升。机制分析表明,区域贸易协定文本深度通过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改善国内营商环境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构建高水平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璐璐 《现代商业》2025,(6):140-143
区域贸易协定是在新的全球贸易体系下产生的新事物,区域贸易协定可以保障本国经济平衡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全球取得竞争优势。随着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建设的稳步推进,其重要性和活力与日俱增,势必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分析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本文提出了WTO应规范区域贸易协定内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区域内争端解决的指导和监督,大力发展跨国化经营,抑制区域贸易协定的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的完善和发展,发挥好自己的补充作用,以及中国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与全球贸易体系双重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融资约束通过交易成本、要素结构、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一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将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相结合,测算了中国八大区域的融资约束程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地位,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对我国区域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是影响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重要因素,影响显著为负;(2)且各区域交易成本、要素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地位的作用受融资约束的影响;(3)因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作用程度不同,融资约束影响程度在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4)融资约束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关联度的提升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后向关联度则呈现出梯队化特征。上述发现为协调区域全球价值链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价值链分工模式不仅重塑了世界贸易新格局,也对传统贸易规则提出了严峻挑战,签署FTA成为各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并追求更高水平贸易规则的主要途径。本文考察深度FTA对各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根据WIOD最新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41个国家(地区) 2005—2014年的GVC参与程度、GVC参与长度及GVC位置指数,对总体样本、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分别进行回归,并重点考察FTA深度条款的具体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一国签署的FTA数量对其全球价值链嵌入没有影响,而FTA深度能够有效促进一国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并提升价值链上游度水平,此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具体条款方面,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条款是保障一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39个经济体(34个OECD国家和5个主要新兴经济体)与59个贸易伙伴之间签署的50份区域贸易协定,检验区域贸易协定中透明度条款设定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中透明度条款的设定对双边贸易增加值有异质性影响;制度质量的改善能够显著增加双边出口贸易增加值,而且制度质量的提高还会提升透明度对双边贸易增加值的促进作用;在透明度承诺较高的状况下,政府施政有效性才能够发挥对双边贸易增加值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以及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研究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而抑制了其后向参与,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大于发达国家;不同服务部门的开放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零售、电信、金融和专业服务部门的自由化能够显著提升一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而运输服务部门自由化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本文为中国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助力制造业利用国内外优质服务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价值链跃升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玉  姜青克 《财贸研究》2019,30(8):26-42
基于1995—2009年跨国制造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2SLS)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后向参与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整体上,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前向参与产生的促进作用略大;融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生产网络的生产率效应相对较大;相较于低生产率制造行业,高生产率制造行业通过前向参与和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效应;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的生产率效应均能通过"技术效应"与"资源再配置效应"而实现;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都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但不同经济体的高技能劳动力配置效应存在差异,即高收入发达经济体通过前向参与促进高技能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中低收入经济体则不存在高技能劳动力配置效应。  相似文献   

15.
融入GVC生产体系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取得了重大调整与升级,在GVC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然而在长期不理想的贸易增加值和迄今未能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前景下,这一提升仅具有相对性。依托GVC发展至今,生产和服务的技术复杂度低、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足、有国际影响力的高低值自有品牌匮乏、国际竞争性跨国领军企业稀缺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上海在GVC体系中的议价和获利能力。如何解除束缚,进一步提升上海产业和对外贸易的GVC地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undertak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acroeconomic and sectoral impacts of two forms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vis‐à‐vis global trade liberalisation on a small island country, using Fiji as a case study.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such a complex set of policies, we employ a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Fijian economy to investigate (i) the impact of the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rade Agreement (PICTA), (ii) the impact of PICTA, the Pacific Agreement for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PACER), and th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 (EPAs), (iii) the impact of full tariff liberalisation (i.e. tariff removal only), and (iv) the impact of full trade liberalisation, with removal of both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While PICTA consistently provides the least benefits across a range of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including real output, welfare, trade volumes and employment, full trade liberalisation involving the removal of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s provides the greatest benefits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enarios in terms of real output. However, the latter scenario is outperformed by PICTA, PACER, the EPAs and full tariff liberalisation in terms of welfare effects, trade volumes and employment.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hold important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sidering trade liberalisation.  相似文献   

17.
区域自由贸易协议作为一种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在GATT时期就已经受到缔约方全体的规制。随着WTO多哈回合谈判议程的停滞,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开始活跃。这种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根据其发展的特点,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在短期内可能会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协调意见的平台,但是这种区域自由贸易协议的长期运行也会割裂多边贸易体制的统一性,加深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控制区域自由贸易的消极影响,必须调整WTO的区域自由贸易规则,使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能够在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内运行。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传统贸易统计凸显"重复计算"问题,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不相匹配,并且贸易利益的属地和属权统计因跨国公司的行为而不同。本文在梳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贸易利益内涵改变途径的基础上,从贸易利益来源多样化、贸易利益获得主体微观化和贸易利益分配复杂化等方面阐释贸易利益内涵的变迁,并从国家、要素和企业层面分别总结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贸易利益的测度方法。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拓展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利益之间相互影响及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二是关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进口贸易利益,三是分离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创造的贸易利益,四是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贸易利益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等贸易法案》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美国行政部门对其他国家征收关税的权力,允许行政部门与其他国家谈判贸易协定,并在确定存在对美国商品销售产生负面影响的贸易壁垒时征收关税。虽然只是一项立法草案,但其既有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的积极推动,又有特朗普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要求国会支持和批准,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扩权冲动。但该法案的立法基础存在明显问题,违背了WTO所确立的关税互惠和最惠国原则,并未整体考虑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构及其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将使美国总统的单方面征税权利获得巨大扩张,使全球价值链的自然发展遭受不确定性的巨大困扰。无论该法案通过与否,都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