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前景下,不少高校学校实现了编辑现代化。但是,编辑手段的更新不等于编辑思路的创新。因此,高校学校编辑思路应从个性化,地域化向社会需求转换;编辑模式应从以审读为中心向选题导向转换;办刊方式应从学术交流向成果转化转换,以此激活高校学报办刊活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知识和信息重要载体的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里不仅是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载体,更主要的是创新知识、开拓学科的工具。高校学报编辑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报的质量,在这个历史的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和强化哪些方面的素质,已成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台是人们接触最早的媒体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形式的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想立足就必须有更高质量的节目作为支撑。而作为直接关系电台节目质量的电台编辑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彰显广播特色和影响力的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4.
当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编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从这一角度讲,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杂志编辑,必须有相当高的素质和修养。编辑素质的内涵,历来众说纷纭,宽狭悬殊。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应为精神素质和文化素质两方面,而其中以下诸条尤其不可或缺。一、敬业爱岗,甘于寂莫的奉献精神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献身精神,是做一切工作的成功之道。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来。”对编辑工作来说,热爱与献身…  相似文献   

5.
袁溦 《中国报业》2023,(12):124-125
新媒体的出现让图书出版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面临着极大冲击。本文在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在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图书出版编辑素质能力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图书出版编辑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起到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莲娜 《财贸研究》2000,11(4):76-78
<正> 在我们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经济正在形成,这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学报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与时代的脉膊息息相关。在学术期刊林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编辑作为学报的主体,责任将更加艰巨和重大。财经院校学报的编辑学历和学术水平一般都比较高,思想素质比较好,他们有着我国知识分子吃苦耐劳、勤于治学的光荣传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兢兢业业,在工作条件与待遇报酬上要求不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学报编辑大多知识面较窄,“专”有余而“博”不足,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的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学科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另一方面来看,财经院校学报编辑人员大多来自教学岗位或留校毕业生,真正熟悉编辑学知识的并不多,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  相似文献   

7.
韩雪  吴翔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269-270
高职高专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生力军,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者。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以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为着手点,为辅导员的发展指明了途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程黎阳 《北方经贸》2001,(2):153-154
高校学报编辑部存在如下问题,编辑人员断层现象严重,编辑素质有待提高办刊经费严重不足,学报质量需要提高,解决好以上问题需要把好总体质量关,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压力大、不被学校重视、无时间学习提高等困境。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编辑队伍、聘用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兼职编辑、为兼职编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解决当前学报编辑力量不足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郑绥乾 《中国市场》2012,(39):90-91
创新是高校学报的生命。创新型、复合型高校学报编辑就是这一责任的承担者和践行者。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优秀高校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编辑队伍自身来说,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从管理者角度,要能够营造创新氛围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此外,重视科研和继续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编辑人才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以科技创业月刊编辑实务为例,从提高办刊质量入手,综合运用PDCA循环工作法的相关原理,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科技创业月刊的办刊水平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面对悄然而至的加入WTO的挑战 ,国内券商今后如何应对来自国外大券商的竞争压力 ,如何不断地壮大自身实力 ,对于券商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业务创新、人才和研发实力、企业文化、资本规模与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多方面讨论券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并结合券商核心竞争力矩阵 ,设计出核心竞争能力选择坐标图 ,以此来分析券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心能力是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价值创造性。随着核心能力战略的发展和推动 ,价值成为财务的核心范畴。从价值创造角度将企业能力理论引入公司财务 ,企业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提高保证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及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形成  相似文献   

14.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关系密切,利用并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是凝聚区域竞争力的熔炉,也是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制定战略时要特别注意的因素。各级政府应采取基于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在企业行为方面,应积极引导,规范竞争,促进合作;应放弃重点扶持某些企业的做法,而对不同规模和种类的产业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5.
注意力经济环境下传媒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意力经济是以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为基础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关于“注意力”的探讨为传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认为,媒介经济也是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环境下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内容;丰富的高品位的内容是获得受众持久注意力的根本,是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银行资本是银行经营的首要条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不容乐观 ,且存在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差 ,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人才严重匮乏等弊端。核心竞争力是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相互整合的结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尽快克服现存的弊端 ,整合核心资源 ,形成并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36个产业部门在1992-2003年间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为服装业等13种产业长期稳定地处于比较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等9种产业长期处于比较劣势,非金属矿采选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减的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种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递增的态势。同时对四大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测度。文章对实证结果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培养东北经济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 《商业研究》2006,(5):155-158
东北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具有的意义,应该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基础,通过解放思想、营造氛围、全方位推进改革,改善环境、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注重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发展小企业集群,对政府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东北经济区县域“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东北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却是区域的资源禀赋、集聚经济以及转移成本。因为这三个具体要素通过对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性的影响,进而又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及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形成一个区域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张堃  张志超 《商业研究》2008,(2):212-213
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零售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增强我国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型零售企业只有科学地把握大型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才能更好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