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倪娟 《西部财会》2021,(1):41-43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相关财税政策存在不明确甚至滞后的地方,如何解决好各方投资者的财税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就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析,对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印花税和所得税缴纳问题的模糊地带进行了分析,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曒华 《价值工程》2015,(2):167-168
近几年,资本市场的需求使得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基于独特的组织形式制度优势,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实践中,公司制法人作为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普通合伙人的常态化,可能会给其经营管理的运行带来消极影响。对于此类"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治理结构半公司制"的基金,本文将通过分析其内部构成,内部关系,发现其内部缺陷,从而提出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存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典型的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私募股权基金(PE)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公司制、信托制(契约制)和有限合伙制。有研究认为,基于信息不对称下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考虑,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契约制(信托制)和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治理机构优于公司制。在有限合伙制企业内,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  相似文献   

4.
张松 《财务与会计》2015,(12):40-41
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流。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是作为基金产品还是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核算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办法,税法上也未有针对性规定,只能作为合伙制企业进行纳税。本文对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会计及税务处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快速发展,在服务经济转型和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股权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因“避免双重赋税”“利于对管理人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等优势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适用于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健全和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导致各方在税收征缴方面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不利于税收征管和行业发展。本文拟就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实操过程中涉税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明确各相关涉税主体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和操作方式,同时针对实务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给出解决建议,以期对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阳光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实现私募基金“阳光化”的可选路径有以下三条:信托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合作向特定投资人发行信托计划;依据《公司法》成立公司制企业;按照《合伙企业法》实行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具有税负压力小、投资回报高、有效约束市场风险等信托型和公司型私募基金所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两种私募基金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私募基金业发展最理想的法律形式。我国应该从确认有限舍伙型私募基金开户资格、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严格规范私募基金销售方式等措施入手为有限舍伙制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扶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究京、津、沪颁布实施的促进人民币基金发展的具体政策,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对三地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和政策优惠问题,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开始实施的《合伙企业法》被视为中国私募股权(PE)的一件制度性变革,这项法律正式明确了有限合伙的法律实体地位,为PE采取有限合伙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正是在这项法律出台之后,一些私募股权机构开始尝试在国内设立有限合伙制的PE。PE目前主要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公司制、信托制和有限合伙制。由于监管部门未放行信托PE企业IPO项目,信托公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梳理有限合伙制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运营和退出环节涉及到的基金管理费、利息、股息、红利收入及股权转让收入等的相关税收政策,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立法体系和税收征管制度、明确管理费的列支、合并纳税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发展较晚。虽然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约束,以及组合各类要素的金融工具,其运行和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历程,在进行私募股权基金的实践中,必须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开资本市场并且引进外国基金人才,设立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机构等,以便于充分发挥私募股权基金良好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一、有限合伙私募产业基金基本概念有限合伙是被普遍认为最适合私募产业基金的组织形式,美国80%以上的创投机构为有限合伙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就是得益于内部有限合伙的架构、外部风险资本的支持,才有机会成长为IT业霸主,在完成早期的资本积累之后,再由有限合伙发展为有限公司,后又演变为上市公司。以有限合伙组建的私募产业基金有两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法律、法规的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应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促进私募股权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完善退出机制,加速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培育高素质的基金管理团队,提升团队管理水平;发展社会服务机构,助推私募股权投融资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私募股权基金依据投资偏好和功能不同,分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VC)和狭义私募股权基金(PE)。创业投资基金主要为创新经济提供资本支持,狭义私募股权基金主要为成熟企业扩张和重组提供资本支持。我国特有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为扶持壮大支柱产业提供资本支撑,属于狭义私募股权基金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李娜  陈游 《财会通讯》2009,(1):79-80
一、有限合伙私募产业基金基本概念 有限合伙是被普遍认为最适合私募产业基金的组织形式,美国80%以上的创投机构为有限合伙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就是得益于内部有限合伙的架构、外部风险资本的支持,才有机会成长为IT业霸主,在完成早期的资本积累之后,再由有限合伙发展为有限公司,后又演变为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5.
私募股权基金应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对于采取何种方式退出,将直接影响私募股权基金的业绩.IPO和并购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退出方式.文章认为,我国私募股权退出的障碍有:缺乏完善的法规与政策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缺乏高效的中介组织体系.文章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宏亮 《河北企业》2009,(11):73-74
"私募"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概念之一,但何谓真正的私募,私募股权基金有哪些风险,对于广大散户而言仍较陌生,加之我国证券法规对于证券的非公开发行及其流通制度的规定不成体系,对私募的合法性监管不到位,导致许多地下“私募”的出现。本文试图分析私募和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和风险.并对加强证券非公开发行的法律监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是指投资者通过将其投资企业股份转让或卖出,从而进行资本变现的过程.私募股权基金依照投资、管理、退出、再投资的逻辑实现资本回报及投资增值,退出是影响其下一轮募资及投资项目的重要一环.能否顺利退出及用何种渠道退出将影响私募股权基金的收益率及回报倍数.本文一方面通过分析中国市场退出渠道给基金管理者以启示,另一方面对比中美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以给政策管理者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私募股权投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大幅上升。私募股权投资有利于弥补企业资金缺口、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科学技术水平及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私募股权投资的作用,实行政府引导基金政策,通过杠杆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提升私募股权投资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政策,引导基金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实施多年,为了进一步保障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权益,各地区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地方企业及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我国引导基金政策与私募股权投资密切相关,政府要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落实,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私募股权投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项金融创新,对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高新产业发展、降低金融风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都有重大作用。但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较为缓慢,不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本文介绍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得出对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有利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在基金的募集、投资、管理及退出过程中,都需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募集过程存在问题,将有可能被证券监管部门认定为非法集资.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模式的选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助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本文将着重阐述私募股权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