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一开始就十分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了阐释和研究,并从制度的设计上不断完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和促进。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司法实践中,虽说有检察机关针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成功案例,但是对于人民检察院针对侵害公民重要权利的案件提起民事诉讼却无人问津。作为民事检察监督的一部分,检察机关在特殊民事案件中的起诉资格问题至今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立法及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作为法律的核心精神,它专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本文阐述了经济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意义,分析了经济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4.
邓自芬 《全国商情》2012,(22):95-96
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案件发生日益频繁,但因法制不健全,导致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本文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民事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问题的限制和障碍,提出了扩张原告资格、扩大被告范围和适当引入第三人的建议,为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制度和机制存在缺陷,亟待发掘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食品受众的积极参与,建立公共董事制度,可以更好地矫正规模化食品企业偏离食品安全公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文章提出的公共董事制度要求规模化食品企业选聘"公共董事",在董事会中代言食品受众的公共利益,从而将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内置于食品企业的董事会,实现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内部化,以调和食品企业的股东利益和公共利益,达到制衡食品企业偏离公共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目的是国家试图以司法权的名义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免受不法侵害.在不同的国家、社会背景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也表现出差异性.作为国家权力架构下的我国检察机关行使公益诉权以保障公共利益是否正当,在理论和实务界还存在不小的争议.如何来看待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正当性问题?本文试图从公益诉讼的本源、我国当前的宪政制度以及公益诉讼的实践来推证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建设和城市改造的进行,房屋拆迁早已成为民众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但有关房屋拆迁的法定情形也即公共利益需要的理论研究仍未有定论,本文着重阐述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是一定范围内的多数社会成员享有的利益,其主体的范围和利益的内容随着情形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准确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是很困难的,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保证公共利益目的的实现上。《行政许可法》中涉及公共利益的条款共有五类,其具体含义和实现公共利益目的的方法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社会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因社会大范围的公共利益与群体小范围的公共利益冲突而产生的邻避效应也成为我国政府民主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邻避行为的治理应在透析其基本内涵、成因及危害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将此类问题的处理纳入常态化管理,借此才能实现在和谐社会条件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和工程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推动社会巨大变迁。与此同时,各种侵害农民公共利益的事件屡见报端。为了周全而充分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尤其是使农民的公共利益不致流失,发展和完善农民公益诉讼制度是理论和实务界都必须直面的课题。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农民公益诉讼的现实障碍,借鉴学界有关公益诉讼的研究成果,谋求完善农民公益诉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衡量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需求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热点领域。20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围绕公共产品均衡供给与需求关系、公共产品需求识别方法及公共产品影响因素与供给政策改善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评价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公共产品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什么是公共利益的理解并不相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付出与享有往往存在不对称的情形;公共行政实践上公共利益自身定位与边界确定较难;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公共利益是人为的一种工具性设定而非具有普世性的道德地位。深人探究并诠释这一问题的实质,需要明确公共利益既不能等同于公众利益,亦不能等同于共同利益,它只能而且必须与个人利益形成辩证统一关系。唯此才能在公共行政领域确定对私人利益的尊重以及放弃公共利益的道德优先地位,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实现并完成公共行政治理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时期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公众参与是基础,其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制约政府权力,实现良好而有效的治理;内化政治观念,实现社会和谐;体现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问题治理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和高发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不和谐因素增多,协调社会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对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把握现阶段社会问题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努力防范和缓解某些社会问题,把社会问题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众与基层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及对政治主体的认同,是和谐视阈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应有语境。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只有通过基层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在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有效介入可以有效形成利益整合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及职能分担机制,通过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房屋拆迁补偿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并激化,房屋拆迁的本质是国家征收,其作为一种消灭房屋所有权的国家行为,因满足公共利益需要而合法化.通过对房屋拆迁和土地征收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规定以及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认为应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层面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此外,决定是否拆迁要严格区分公益用地和商业用地,并完善实体与程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公共财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它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仅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兴衰,更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公共部门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职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公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公共部门的关键性要素。因此,分析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公共产品定价研究的本质在于建立社会福利损失与厂商商业可持续之间的权衡机制。因此创新性地引入金融工程的技术和思想,在理论上构建了公共产品定价期货模型。该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厂商垄断定价的前提下,由增加单位公共产品而获得的社会福利价值V的增加、厂商引致成本A和运营成本C的变化将分别引起公共产品价格往同方向变动(1+λt)、(1+λt)和(1+λt)/(1+rt)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