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在独特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独特过程.不同的农村人口选择了不同的流动方式.西北贫困回族社区农业劳动力由于受到已有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了不同的方式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流动为主;二是向城市的流动规模小,主要是在城市边缘地带从事重体力活,陷入了"低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隔离圈"困境.  相似文献   

2.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原来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保障体系 ,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 ,农村每年有几千万劳动人口流向城市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已经明显高于城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4 % ,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在城镇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变化不大。新中国成立后 ,在农村集体化时期 ,政府在理论上承…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劳动力乡城流动与农村留守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群体。本文将"流动"和"留守"置于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和农村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大农村人口群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本文认为,"流动"和"留守"两大人口群体的出现是社会整体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村"流动"和"留守"群体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流动和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化解,有赖于一个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分别构建了Logit选择模型和PSM倾向性匹配模型,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民工流动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对于"推"动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正向影响;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产生了"拉回效应",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水平相对较高,社会保障对促进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采,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决定了农村地域人口的流动方向.本文从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对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地域人口流动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土地制度才是影响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巨量流动,形成了人口空心村和实心村两类村庄。识别村庄人口流动差异性,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采用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抽样数据,根据行政村层面人口流动数据识别并估算出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①村庄人口在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净流出行政村数量占比为79.01%,其中,空心化率不低于5%的空心村比例为57.50%,其空心化率为23.98%;人口实心村比例为12.15%,实心化率为21.16%。②人口空心村比例与经济水平负相关,东部省域空心村比例较低,中西部空心村比例普遍较高;浙闽粤深度空心村比例及其空心化率较高,但西藏、云南和新疆等边陲地区空心村比例和空心化率较低。③空心村人口外出以家庭成员流动为主,家庭迁移比例仅有26.88%。黔川渝等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低,而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高。④人口空心村空心化率受村庄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地势地貌和灌溉水源对深度空心村人口外出影响较大。⑤城郊型实心村数量较少但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较高。平原地带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高于丘陵和山区。浙江、广东和江苏实心村人口净流入最多,三地合计占全国的45.57%。浙江和广东农村人口流动模式有显著差异。珠三角实心村实心化率较高,而珠三角周边地区空心村空心化率较高,实心村和空心村形成强烈反差。浙江省实心村比例高而空心村比例低,农村发展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已有研究对少数民族农民向汉族农村的人口流动关注极少,然而这类具有差异性的农村内部的流动,是和当代城市化进程紧密关联。因为只有在汉区农村农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之时,才可能有民族地区农民向汉区农村的梯度推进。作者选择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对彝族农民向仁寿县汉区农村的人口流动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调查研究,并总结提出独特的彝族农业移民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双向流动有助于加速城乡融合,但现阶段城乡人口流动呈现出不稳定性,单向流动仍然在多数地区占主导,为改善这一现状,需构建有利于人口双向流动的融合制度体系。为此,一要从户籍制度入手,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社会福利。二要加大对土地制度改革,让土地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三要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构建更为开放包容农业经营制度,吸纳新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其定居地点的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方法]文章以安徽省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和5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可视化和SPSS回归分析研究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时空路径及定居意愿。[结果](1)安徽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模式已形成较显著的差异性,皖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稳定型,空间选择集中于周边大城市,但分散性显著;(2)皖中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稳定型,空间选择形成合肥市和长三角2个中心聚集区;(3)皖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开拓型,空间选择以省外为主,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等区域,近年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结论]安徽省农村人口定居意愿选择依次是村庄、县城(城市)、省会城市、乡镇和省外城市,影响农村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年龄、子女上学地点、村庄产业类型、村庄设施配套、村庄景观风貌。建议加强县城(城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承载农村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县城(城市)、乡镇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在各行业的不断普及,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逐渐加深。基于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与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本研究从劳动力的就业行为与收入视角,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了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一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进一步的检验与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工作稳定性,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迁移,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异质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为政府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与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给予了实证支持,也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方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这是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多数学者将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相悖归咎为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制度性障碍.本文认为户籍制度是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并依此约束建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出口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出口肉桂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引力模型对影响肉桂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肉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对象国的人口数、中国与出口对象国首都或经济中心的距离、双边汇率及出口价格是影响中国肉桂出口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提高中国肉桂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世界农业区域市场均衡模型(CWARMEM)是一个多市场多区域的以中国粮食问题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全球农业市场政策分析模型.本文描述了CWARMEM模型的结构、特征以及建模过程,并应用该模型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趋势进行情景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口、资源、经济等因素变动对我国未来十年粮食安全局势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渔业资源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共资源利用的悲剧,使日本周边水域主要鱼种及其种群的资源状况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主要归功于适合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和其实施主体——渔业管理组织.论文对日本渔业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管理组织的特征进行分析,试图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利用渔业相关统计数据,以期探讨日本渔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为重塑我国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管理架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矛盾非常严重和突出。渔业资源作为农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是确保我国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食品源,因此,研究我国渔业资源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就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19.
依靠技术进步 推动我国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我国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如何充分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给。本文研究了国际渔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出我国渔业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位序 — 规模规律的演化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城市规模关系的变化,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情况,提出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归分析法和函数模型预测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正在快速下降,中国城镇化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结论:为更加有效地保护耕地,中国应加快制定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推行高人口密度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