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是委托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一定期限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中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在未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必将充满活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3.
论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农村土地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对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保持农村稳定所做出的战略性安排,核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不断调整、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现行土地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与基础地位没有发展变化,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的核心内容也作用表现越来越明显,对深化农村改革造成了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4.
在简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地的产权、功能和经营状况,通过国有企业与农地相似方面的横向比较,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私有化的不合理性,同时提出了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 ,这可从多个方面得到证明。本文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睛雨表”进行分析。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 ,关系到农业能否健康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了 ,农业就能顺利发展 ;因此 ,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党 ,才能更好地体现“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 ,我们分别对每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进行分析 ,从而实证分析每个阶段党的“三个代表”的实… 相似文献
6.
7.
农民增收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农业税减免后我国“三农”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只有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实行家庭承包制与合作经营制相结合制度,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收入才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的争论,文章首先确定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目标是增进农民福利,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约束,然后结合土地功能,针对中国当前转型经济实际,从土地私有化和资源配置、土地私有化和社会保障、土地私有化和公平以及土地私有化和经验证据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最后得出分析的结论:中国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的资源配置效应、土地保障功能和公平问题,并把土地制度问题放在更广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20-25
乡镇政府、村委、普通村民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面临决策互动、利益纠纷。根据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中政府的作用,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分为政府强制型土地整治、政府主导型土地整治、市场介入 型土地整治三种类型。选取周口平坟、崖口村围垦—土地转让、成都建设用地票交易作为实证材料,运用 乡村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根源上看清土地整治的现状。 发现区位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土地整治类型。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中的行事与乡村关系有很大的关联,制 度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传统的乡村关系。因为市场介入土地整治在农村变得更有活力。同时进一步 探讨了引起制度创新的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若政府强制交易,交易成本巨大。引入市场后,交易顺畅, 城镇化速度加快。国家政策给予试点的机会是出于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区域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周伟车江洪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迅猛。以上海为例,1991—1994年间,上海郊区净减少耕地5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6%,相当于1949—1990年41年间上海建设用地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偏向视角下的农地征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农地不断被征用转化为非农用地,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农地征用过程中的征地制度、补偿标准及征地收益使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导致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出现生计不可持续的问题,进而拉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安定。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革农地征用中的城市偏向,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化小农与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就其实质而言仍属于小农,但属于高度社会化的小农,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小农的理性行为是选择低风险的、短期的、较低的但稳定的收入,而放弃高风险的、长期的、较高收入;选择亦工亦农,而不选择以纯非农产业收入作为家庭的持久收入。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将土地作为家庭的最后保障线,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缓解农民货币支出压力、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增加,而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影响我国的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人口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我国必须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本文对大连市旅顺口地区的耕地进行研究,在其原有的耕地现状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对旅顺口地区的耕地进行合理的划定,最终得出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Surveying Farmers: A Case Stu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ost M.E. Pennings Scott H. Irwin & Darrel L. Good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24(1):266-277
A large percentage of farmers do not respond to mail surveys. To gain insight into why farmers do not respond and how to improve response rates, a three-step research design was developed. First, an initial survey, based on in-person interviews with 15 farmers, was sent to 100 farmers. Second, farmers who did not respond to this mail survey were contacted by phon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for not responding. Thir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se nonrespondents, the survey instrument was revised and sent to 3,990 U.S. farmers. Our studies show that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survey is sent is a crucial factor i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long with the form and amount of compensation, the sender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perceived length of the questionnaire.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从国家、农民和村庄三个视角,评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地集体化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复杂成因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基本脉络,将农地集体化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从国家推动集体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来分析;从农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关注农民的能动性,既分析了他们在情感、认知、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也可从中见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介,村庄兼具文化上的“共同体”和利益上的“博弈场”两种属性,该视角侧重考察农地集体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各主体在文化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集体化是准确把握我国农地制度为何坚持“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关键,未来可从强化学科交叉、促进理论提炼,超越单一视角、寻求整体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进多元认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广阔的理论对话上有所提升,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6.
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文章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应当对农业资本和技术重组带来的规律性问题加以防范,发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优势,增强基层政府的农业社会服务功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农户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和湖南省实地调研数据为例,研究农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农户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专家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及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农户耕地块数、灌溉劳力机械等投入成本、对农地整理的认同程度、项目信息公开程度、政府是否合理引导农户参与、地区差异等变量影响显著,其他因素不显著。其中“政府是否合理引导农户参与”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农户耕地块数”和“农地整理的认同程度”,“地区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小。研究结论:针对显著和影响程度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农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农户参与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拉美一些国家由于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与城市化的过度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蜂拥挤入大城市,在就业机会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引发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拉美失地农民问题启示我们,中国应科学有序地发展城市化、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女性农民工“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以重庆市女性农民工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女性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农民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以重庆市女性农民工为例进行调查后,提示出当前女性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并通过对影响女性农民工可持续生计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女性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不同代际视角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兴国县293份农户问卷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