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于房地产市场中房价收入比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房价收入比较大,对于居民造成购房压力负担。而国内房地产市场普通房供给不足和投机性需求旺盛是该指标过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供房结构的不合理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程侃  杨斌 《财贸研究》2013,(5):94-101
目前流行的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指标存在缺陷,它只考虑现期收入而未考虑持久所得,且将其运用于中国时忽视了隐性收入因素。通过设计一个新型的房价收入比指标,计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发现目前中国房价仍是合理的,中国人民的房价负担能力被低估。政府不应当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而是应当合理处置"土地财政"带来的巨额收入,并且通过政策优化使高价商品房更多地成为"廉租房",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成为无痛苦调节收入分配的渠道,实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房价较快上涨并不总是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基本面相背离,需要结合房价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指标进行测度。常用的测度方法有三种:一是计量经济模型,二是房价收入比,三是房价租金比。其中,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受数据质量和模型估计稳健性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结果的不稳定。本文建议选用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作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基本面协调性的测度方法,但并不认同目前流行的关于两个指标合理区间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尚莉 《中国市场》2014,(50):116-119
国际上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46是合理的,城市房价收入比超出这一合理区间则有产生房地产泡沫的趋势,房地产市场也将处于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但是,考虑到我国城市划分的特殊背景,在这一指标的运用上要慎重对待。本文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所属的行政层级来考虑房价收入比指标,认为房价收入比在衡量我国不同行政层级城市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程度时并不完全适用,不同的行政层级城市其具体情况不同,在运用这一指标时要根据其所属行政层级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必要时也要引入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跨期优化选择模型中根据住房和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条件得出房价决定模型,使用动态面板广义矩进行建模。得出结论:预期人均实际收入和预期房地产收益率是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及波动的主要因素。该模型可以解释我国房价自1999年以来的快速上涨以及2004年房价增长的拐点和2007年房价增长的拐点。高房价城市房价的预期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高房价城市房价出现了非理性增长,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中等房价城市房价的预期收入弹性小于1,低房价城市预期收入对房价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中等房价城市、特别是低房价城市房价增长较为理性。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大多数城市将房价调控目标与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这一指标被束之高阁,结果形成以房价涨幅10%或者更高作为调控目标,与房价调控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与民众的期待南辕北辙.要使居高不下的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房价调控目标不应与GDP增长挂钩,应以房价收入比制定房价调控目标,并要完善房价收入统计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落实官员问责制、彻底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强化房地产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7.
樊纲  陈率 《浙商》2008,(10):38-38
经济学家看楼市的问题,不光看房价,还要看房价和收入变动的比率关系。影响房价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收入,还有周边地区收入的情况;北京、上海等城市还需要考虑外资的进入因素;杭州则需要考虑浙江地区民营企业家进入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来中央调控城市房价力度加大,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大城市的调控措施更引人注目。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采用静态房价收入比、动态房价收入比对北京市房价进行实证考察,并结合近年来北京房价走势,总结分析北京市近期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认为北京市在中央调控精神的基础上制定的控制市场流动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实行住房限购等政策定位准确,会对优化房地产市场板块结构、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灿灿 《商》2014,(5):151-151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房地产的相关理论出发,研究房地产发展过程、现状及影响房价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对我国房地产政策的研究和剖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确定房地产市场国际比较方法和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与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突出问题是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房价收入比持续过高,直接原因是社会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间接原因是土地供给模式使地价上涨过快和占房价比重过高,结果是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超越了经济发展的阶段.这些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大多数城市特别是一线热点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实质上是大量信贷资金推动和土地供给体制弊端的综合反映.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正确认识房地产市场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稳定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调控政策,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速,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高企,引发政府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和对"民怨沸腾破坏稳定"的担忧。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现象进行调控显然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了信贷政策、价格预期、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揭示了房价运行的规律,并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房价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了信贷政策、价格预期、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揭示了房价运行的规律,并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邵华 《商业时代》2007,(6):92-93
近年来,尽管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内地房地产价格却依然逆势上涨。本文选取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房价收入比和房地产租售价格指数等指标,利用实证分析揭示了全国和部分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潜在的“泡沫”。  相似文献   

15.
卢琳琳 《中国市场》2010,(40):104-107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房地产市场,对于省会石家庄市而言,其房价产生了巨大的波动。面对这种局面,政府、房地产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以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本文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其向房地产市场的传导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石家庄市房价金融危机前后房价的变化来说明金融危机对房价的影响;用灰色数列对石家庄市区新建房屋进行房价预测,并提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外学者对房价影响因素的研究较早.且关注人口、收入、住房按揭利率以及建筑成本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对于房价的定量研究也是从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涨的房价成为政府和普通居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政府从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实施了各种调控政策,但仍未能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甚至出现了越调越涨的现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最终将对房价产生深远影响,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力逐步传导至房地产市场中去,从而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商品房价格的长期走势。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来探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通过实证发现,人均GDP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货币供给量,房地产开发信贷额最小,而土地供给量对于房地产价格起到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郝利花  张静 《商场现代化》2007,(35):364-366
本文使用房价收入比指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过高的问题展开研究,发现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价格并非象人们传言的那样"高"得离谱;然后笔者对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的原因展开分析;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未来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势进行了研究,得出未来1年~5年房价还将持续上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赵晓康  王蕊 《中国市场》2009,(35):72-73
当前我国房价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很多大中城市居民的不满,根据国际通用的房价合理性判断标准,从房价收入比和房价上涨速度两方面来判断我国房价的合理性。经分析得出我国目前的住房价格不够合理,因此合理住房价格水平,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运行,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房地产价格自2004年以来出现的不断大幅上涨的现实,本文通过房价收入比、售租比两项指标,对于我国房价高到了何种程度,以及这种房价高涨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经济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最后,对于政府如何严格规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秩序、如何审慎监管流入房地产行业的国有资产以及如何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