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城市停车现状 (一)停车位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国内汽车产销开始出现"井喷"行情,2008年全国轿车保有量达2438万辆,私人轿车达1947万辆,相当于每百人拥有1.5辆轿车.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巧对能源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结束了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当年新车注册451万辆,二手车汽车交易量约149万辆,汽车总需求超过600万辆。预计2005年汽车总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其增长的重点是轿车产品,同时二手车交易量也将有一个较大增长,重型载货汽车的需求预计相比2004  相似文献   

3.
苏州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当大地刺激了企业的购车热情,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和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更是使得苏州私人购车增速异常迅猛。2003年苏州市私车拥有量达21万辆,同比增长38.8%,其中,私人轿车4.6万辆,新增2.1万辆,增长85.4%,增幅居全省第1位。苏州汽车交易市场的繁荣和车辆运输业的发展为苏州车险市场的扩张提供了最现实的保险标的基础。目前,  相似文献   

4.
张淑银 《福建金融》2011,(11):51-52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私人财富增长迅速,高净值人群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形成了强劲的财富资产管理需求。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陆续设立了私人银行业务机构网点,但总体来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指出当前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居民消费领域集中在两大热点:汽车和住房。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0万辆,平均每120人就拥有一辆私人汽车,其增幅超过单位用车增幅20多个百分点。这么大的私人购买、消费能力,可以说消费信贷功不可没。虽然消费信贷在启动市场,提高企业产销能力,改善居民  相似文献   

6.
继去年第四季度曾出现了“购车热”之后,近期,北京的“购车热”又掀热潮,人们的投资选择——购车,成为了不大不小的热门话题。 据从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行家们认为1997年的汽车需求中,私人汽车的需求增长速度大大快于非私人用车的增长速度。私人购车的比例继续提高,达到了48.9%,私人购车将接近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半。 这一观点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据有关部门对北京地区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的调查,今年一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机动车发展速度迅速,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2012年6月底,国内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达到8613万辆,半年增长了741万辆,月均增长123万多辆。按照这样的速度,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40152万户家庭计,在2012年2月每百户家庭私人汽车拥有量就已经超过了20辆,标志着中国已迈入汽车社会门槛。伴随着机动车的迅猛增长,机动车保险业务也随之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务中规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本文拟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系统梳理私人银行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首先,对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做了理论分析;然后结合中国金融领域实际分析了中国私人银行客户需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满足私人银行客户需求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采购》2010,(3):49-49
2月26日,一汽丰田举办隆重交车仪式,将70辆全新国产皇冠交付给首汽集团商务车公司,作为首汽旗下的高端商务活动及会议用车,在各类重要场合承担接待贵宾的重任。这是继2005年之后,首汽再次大规模采购国产皇冠,彰显了皇冠作为高端行政商务轿车典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却已在同业中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居民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保值传承需求的增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将迎来高速增长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27日,一汽集团下属的一汽轿车发布公告称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将投资23.6亿元人民币用于自主品牌轿车扩建工程,预计2012年年产整车量将噌加20万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近两三年一直处于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经济持续自发性收缩,经济增长缺乏长期动力。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经济的收缩性循环。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一个依赖私人轿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期。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的相对落后状况使得我国汽车市场及其汽车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私人汽车消费,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券商大看台     
《证券导刊》2009,(29):47-49
汽车行业:7月轿车销量或将再创新高申银万国7月前4周前25家轿车企业累计销量约为44.7万辆,同比增长89%;预计全月轿车销量约58万辆左右,增速或将再创今年新高。行业从底部复苏时:先中低排量车型,后中高排量车型;从高点回落顺序:先中高排量车型,后中低排量车型;时间间隔约6个月。由此推断,  相似文献   

14.
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却已在同业中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居民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保值传承需求的增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将迎来高速增长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稳健增长,有理由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净值客群市场之一,这将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认为,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业务规模、收入和利润的新增长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契机、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也面临私人银行组织和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产品设计需要改进等问题,据此从加强客户管理、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未来10年内,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将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也是外资和本土银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及个人财富的增长,中国涌现一大批富裕阶层即高净值客户群,高净值客户是私人银行的潜在客户群,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与一般零售客户表现出较大差异性。本文基于高净值客户现状,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提出了私人银行客户细分和客户价值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刘阳  王静  徐竞 《浙江金融》2002,(9):23-24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汽车消费的增长能有效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汽车消费信贷则是汽车消费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从全球来看,目前私人用车的销售70%是通过信贷等方式融资的,30%是现金购买的.比较而言,我国现已拥有轿车的家庭中,办理过汽车消费贷款的却不到10%,显然中国的汽车信贷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随着入世冲击效应逐渐显露,我国汽车价格明显下降,汽车消费热潮开始涌动.同时,中国承诺入世后开放外资银行和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汽车信贷市场.可以预见,空间巨大的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将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加紧研究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寻求推动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已十分必要.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元,且居民消费观念日趋成熟,选择温州作为分析样本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时,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000-10000美元时,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570.77万辆和575.82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3.54%,其中,乘用车产销393.07万辆和397.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3%和21.40%;商用车产销177.70万辆和178.7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0.60%和0.75%。可见,家庭轿车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发达国家70%的汽车销售都有融资性安排,但相比之下我国汽车…  相似文献   

19.
评级速递     
《证券导刊》2012,(47):14-15
进口车需求增长还将快于国产车。公司核心业务是进口汽车批发业务,销售收入占90%以上,主要客户有进口大众、捷豹路虎、克莱斯勒、通用、福特等。2002-2011年,中国进口汽车从13万辆跃升为104万辆,年复合增长26%;2012年1-9月进口90万辆,增长24%。今年以来,跨国公司的判断与市场实际需求出现偏差,因此经销商...  相似文献   

20.
经营环境     
《新理财》2004,(1)
2003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2003年11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7.9%,至人民币3966亿元,这表明强劲的国内外需求继续推动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增长。与2003年前10个月的情况一样,11月份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也是因为受到了汽车,电子和通信设备产量大增的推动。国家统计局指出,2003年11月份的汽车产量较上年同期猛增32.7%至419600辆。其中200200辆为轿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