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垄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一个槛,如果这个槛不破除,改革就无法深化. 最近主流媒体发布的一些文章,引用一些所谓的数据来否认"国进民退",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经济学."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在大企业的层面、重大工业、上游资源产业方面"进";而民企则是在那些小的、基层的草根的方面(如轻工业、日常消费行业)"进".国企实际上控制着整个经济关键的资源性的东西,民企数量的增长不足以撼动它们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2.
行政垄断的源头在于公权力。如果没有公权力的支持,行政垄断一夜之间就可以土崩瓦解。垄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一个槛,如果这个槛不破除,改革就无法深化。最近主流媒体发布的一些文章,引用一些所谓的数据来否认"国进民退",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经济学。"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在大企业的层面、重大工业、上游资源产业方面"进";而民企则是在那些小的、基层的草根的方面(如轻工业、日常消费行业)"进"。国企实际上控制着整个经济关键的资源性的东西,民企数量的增长不足以撼动它们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3.
培庆 《上海国资》2000,(4):22-26
春风又暖江南,在万物复苏的气息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止住了先前的颓势,开始了强力攀升。竞争性产业"国退民进"的战略调整,中央决策层开发大西部等一系列新举措,都强烈表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适逢一个难得的大好时机。上海工商联的一位权威人士这样描述"民营经济"前景,她说,十五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到,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用多种形式扶小带小,从上海的情况看,小企业的概念就是一个非公经济的概念,市领导也一再强调,上海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胆子更大,步子更快。从整体发展的状况评判,上海民营经济实力尚弱但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现在还比较小,但潜在的能量正在逐步释放。民企的市场意识本来就非常强,现代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手段进步得非常快,可以讲,"国退民进"为民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广阔空间。然而,面对如此机遇,上海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是如何想的呢?他们在"进"的抉择和"进"的过程中,又碰到哪些头疼的难题,这是政府、也是其他阶层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本刊记者对此作了专访。"国退民进":从抢一个面包到烤出更好面包中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荣把"国退民进"与"面包"扯在一起,以此来形象阐明"国退民进"对国企与民企的发展是一个共同机遇,他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民”进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瑶 《辽宁经济》2013,(5):42-43
近年来,有关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国进民退"观点引发广泛争论。本文基于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和性质差异对比,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国进民退"现象的表现机制和国企民企之间关系的未来走向,并提出了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究竟有无"国进民退"?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上纲上线,莫衷一是,应当理性分析.客观看,中央大政方针未变,因此可说不存在"国进民退";但实际生活中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确实出现"国进民退"现象.谓之"局部",但如果不重视或不正视,就有可能发展成大趋势,那将是改革的大倒退.  相似文献   

6.
从2009年开始,政府的有形之手如彩旗频频招展,力量之大、范围之广令很多学人担忧.随着各种"标志性事件"的产生,"国进民退"、"国企垄断"、"与民争利"一时间成了社会热门词汇,最终上升到改革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上. "国进"缘起于2009年.这一年与2004年抑制投资、防止经济过热不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央政府担心中国经济受累下滑,开始鼓励投资,保持经济增长.宏观调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从不让投资到催着赶快投资进行了180度大转弯,有了政策的地方政府更加青眯来自国企特别是央企的投资,多省市轮番上演的"项目恳谈会"让央企春风得意,而民企则陷入了集体失意.  相似文献   

7.
我们需要对"国进民退"进行重新解读:"孰进孰退"并不重要,国有企业要做到有进有退,然而进与退的决定因素是市场,是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抉择,所以不要纠结于进还是退,重要的是加快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国企是计划体制的遗产,在中国工业化的初期它承载了重要的使命.三十年前中国开始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这一转轨在意识形态和理论层面意味着对斯大林、毛泽东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反思和批判,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为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有计划按比例、按劳分配做了思想上的清理和新的理论阐述.但对公有制为基础这一最重要的特征只是做了某种修正,仍被保留下来.由于把国企认定为公有制的主要形态,使国企体制的改革蒙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近年来,国企体制的改革从"国退民进"(国企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又回到"国进民退"(国企要控制国家战略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行业).此次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唱了主角,主导了数以万亿计的投资,其所依靠的主要是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和大型国企,民间资本被挤出市场.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国企的定位、出路不仅关系到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关系到民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最近以来,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地为国有企业垄断辩护,还发出一种声音,说要警惕敌对势力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士丑化国有企业.甚至有人提出来要警惕敌对势力煽动国内罢工.现在来看,政治帽子来头不小. 他们不承认"国进民退",列举的数字好像还能蒙一些人.有的文章说,这些年来国有企业数量是减少、比重是下降的,民营企业数量却大量的上升,因此不存在"国进民退".这个说法回避了一个基本事实,是权力配置资源还是市场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天则经济研究所曾经发布《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课题报告。报告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数据表明,国有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垄断行业;二是国企的薪酬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三是国企员工享受优厚的住房福利;四是国企绩效较为依靠政策优惠;五是结构性"国进民退"已经呈现。这个报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之后不久,国资委主办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对"国进民退"都有担心,我反而不是那么担心. 三十年前,我们敢批评说有国进民退吗?不敢.那时,如果说三十年后国有控股企业在GDP当中的比重会降低到三分之一,没有人会相信.现在仍然要预测未来三十年的形势,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在GDP当中的比重会降到10%以内,我是比较乐观的.  相似文献   

12.
包景强 《北方经济》2012,(24):21-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一起成为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共同缔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和强大,需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继续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赢. 一国有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从326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了17.6%、25.2%和19.4%.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500强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而在2012年我国已有54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央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这期间央企总数由196家减少为117家,但资产总额却从7.13万亿增加到28万亿.同时,国有企业还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在了前头.  相似文献   

13.
"国进民退"在经济领域成为当下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我们这个时代的"国进民退"有别于解放初期的"国有化",不能简单地将其判断为历史的倒退。相反,"国进民退"符合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要求,具有现实必然性。文章首先从几个支柱行业入手,概述了"国进民退"现象在这些行业里的表现和趋势,进而从内外部因素来考量"国进民退"成为现阶段中国必然选择的原因。在国内驱动因素考察过程中,得出了"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产业模式是现阶段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同时还结合大量数据证明了国家通过"国进民退"组建大型商业航母的益处。在外因的分析上,主要着眼于"国进民退"在预防外资操控本国产业以及提高我国与外商的谈判实力两方面的作用。以食品行业为切入点,深层剖析外资通过规模经济和横纵向一体化实现操控产业命脉的手法,提出了"国进民退"的紧迫性。而国际谈判部分则援引了铁矿石行业的力拓案,呼吁一个统一且有效的行为体结束目前混乱的谈判秩序。最后,为了保证客观公正性,文章还罗列了目前社会各界对"国进民退"的质疑。总体上看,"国进民退"在现今社会经济情况下利大于弊,是现实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并克服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使我国产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李义 《北方经济》2012,(4):45-45
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存在着两种改革观的对立:一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坚持公有制,改革其实现形式;一是按照新自由主义,取消公有制,实现私有化。前一种对应"国进民退",后一种对应"国退民进",本文试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这两种路径。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面,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民营经济的GDP占全部的GDP总量逾60%。二是在就业方面,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在税收方面,民营经济逐步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10年,民营企业完成税收总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超过20%。因此,研究民营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应该避免短视,不要仅仅把新兴市场当做经济危机中暂时的"避风港",而要真正看到新兴经济体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1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9746.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3.2万亿元,增长18.4%;进口2.9万亿元,增长8.4%;贸易顺差2705亿元,而去年同期我国贸易顺差仅为2.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国进民退,人们往往会关注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民退。诸多专家对此的看法是民营经济当下发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国家并不能将经济命脉交给一个并不成熟的群体。同时,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成熟并不完全是自身原因,在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持方面,还是弱势群体。本刊试图从民营企业自身诊断和外部环境诊断两方面入手,调查民营企业生存状态,为民退找到合理的注解。  相似文献   

18.
国退民进,已是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不二法门。现在问题的焦点是国如何退,民怎样进。初看起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卖,将国企整个卖给国内外投资者;二是改,将国企改制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但仔细分析一下,“改”实际上也是以卖为前提的,只有把一部分(不论是一小部分还是一大部分)国企股份卖给各种投资者,才会构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因此,“国退”,国企改制最深层、最本质的内涵是“卖”,即或是部分或是全部出售国企的股份。这就决定了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18232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9%.同时国企销售收入达到11.5万亿元,利润突破9047亿元,实现国企利润两年翻番.但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国企利润的翻番,并没有表现为国民财富和收入的同等提升.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比上年增长9.6%、6.2%,低于经济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甚至回落0.6个百分点.这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城乡贫富差距,比上年有所拉大.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企效益连年好转,但是国民富裕增长却远慢于经济发展,且社会发展缓慢,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个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后遗症     
或许有人会说,国企参股甚至收购民企很正常,正像民企同样可以参股、收购国企。可问题是,在全国资产性的财富总量中,76%掌握在国企,只有1/4在民间,民企有几个能够兼并得了国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由于行政命令和政策打压形成的,而是符合良币驱逐劣币的经济规律,那么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市场繁荣的良好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一轮国进民退,尤其是其所带来的后遗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