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不畅的主要表现   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和基础利率的放松管制并未能够刺激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有效扩张.首先是准备金制度改革政策对欠发达地区信贷规模的扩张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如朔州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并没有大幅增加,基本与历年贷款增长幅度相差无几.其次是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杠杆政策效应很不明显.虽然中央银行将20天以内的再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8.55%下调到3.24%,再贴现利率由1997年的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5-10%改变为2.16%,并从政策上加大了投放力度,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投放额却并没有增加多少,并未因中央银行营造了宽松的资金、利率环境而主动扩张信贷规模.……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的用以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政策。从长期看,它既为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经济环境,又为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营销优良客户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培植新型的信贷文化。但从现今来看,在央行实行稳健货币政策阶段,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趋紧,业务发展速度特别是信贷投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业务经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本文着重对我同近年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疆金融》2013,(2):112-117
<正>一、引言回顾改革历程,货币政策操作是一个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过程。两种操作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再贷款/再贴现(官定利率)既有数量调控也有价格调控,带*号的利率水平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仍是官定利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货币政策操作应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如何理解价格调控?价格调控是中央银行利用一个短期政策工具调节全社会货币总量。货币政策操作从控制信贷规模(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到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操作工具扩展到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的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不断波动的今天,市场上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现在,商业银行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张,已经实现了最大规模,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利率出现波动以及存货的比例都会对商业银行的规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促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风险,并通过合理的手段来调控,对商业银行采取激励制度,对那么资本比较充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率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商业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存在一定的监管套利现象,这种监管套利程度呈现上涨趋势,是金融风险增加的表现。本文利用TVP-VAR模型对监管套利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加强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方面的监管对短期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论证了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指标考核下存在监管套利行为。第二,加强流动性比例和拨备覆盖率方面的监管对短期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产生了负向的抑制效果。第三,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理财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压缩了短期理财产品的监管套利空间。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抑制监管套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信贷规模比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信贷规模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幅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互匹配的。如果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远比不上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发达,我国企业融资的绝大部分仍然依靠银行信贷这一单一渠道,银行信贷规模并不高。流动性泛滥或通货膨胀的出现不能简单归因于银行信贷。从国内因素看,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时期顺应经济周期发放贷款,表现出较好的信贷控制能力。2006年开始出现的逆周期不能简单地视为商业银行信贷发放的失控。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贷比适度,信贷资产质量处于历史比较好的状态,表明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信贷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7.
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银行出于对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存款人存款风险的考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持续上调超过商业银行承受极限时,商业银行就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项宏观调控手段,不会因为一家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而改变其政策走向,因此,客观分析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既能保证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又能推动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准备金需求的变化、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还受制于商业银行资本量、风险偏好以及信贷配给程度的变化。因此,强化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必须配合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人民银行将电子、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化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中,极大提升了支付系统效率,使商业银行可以在更低的准备金储备下满足更大规模的支付需求,由此带来一定规模的流动性过剩,能够使商业银行在继续保持适当备付率情况下,充分利用支付技术进步贡献的超额准备金进行信贷扩张,这对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纪崴 《中国金融》2012,(7):90-93
主持人的话:2011年,受稳健货币政策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标准硬约束的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开始寻找在满足监管要求同时实现资产扩张的可行路径。除发行新型理财产品融资之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层也就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继续推进达成一致意见,在未来一段时间资产证券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对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解决金  相似文献   

11.
中央银行主要依靠货币政策的实施,传递对宏观金融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对金融施加影响,而是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地进行操纵,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调控作用将各个专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从而信贷规模纳入预期的运行轨道。因此,一定时期,中央银行能否控制住宏观金融,稳定货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取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调控变量的选择。下面,笔者就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调控变量的设置谈一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才有。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来实施货币政策意图,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途径。尽管1993年中央银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向货币供应量转变,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但是贷款规模管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基于我国的国情,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济南金融》2011,(12):18-22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的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效应,认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行为调整传导了调控政策,同时也引致了对冲调控策略行为。为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约束力的量级差异,本文以银行信贷期限配置行为和房贷行为为例,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纳入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以来,我国银信合作业务迅猛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货币信贷调控力度有所加大的背景下,银信合作又成为银行绕开信贷规模限制的有效渠道,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给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挑战。同时,作为新型的  相似文献   

15.
以价格型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是我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基础,其中,政策利率是调控的核心,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来影响短期市场利率,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一步影响中长期利率及更广泛的金融指标,从而影响总需求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政策利率下降,推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促进并巩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本文运用两区制阈值模型,分析政策利率对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政策利率对贷款投放存在阈值,且在不同区域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差异,加大财政金融联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一、五月份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主要变化 (一)贷款管理模式改变.中央银行取消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五月份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比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贷款总量指标和新增贷款序时进度控制指标的综合考核.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市场上由于流动性过剩出现的物价持续上升,股价和房价大幅攀升,经济过热的现象,中央银行积极采取了各项紧缩流动性的政策措施,连续多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紧缩流动性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物价,控制货币供应量规模,调节国内证券市场运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紧缩流动性政策还应当考虑长期结构调整的问题,适当控制调控力度,有针对性地实施紧缩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研究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和信贷规模及期限结构的关系,利用我国近些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同阶单整、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利差和短期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中长期利差与中长期信贷规模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利差调节和政策调节相结合可以实现对信贷期限结构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2012年原中国银监会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对我国56家商业银行造成的政策冲击,考察了前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通过DID和PSM-DID分析发现绿色信贷会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边际动态检验法的实证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负向影响的速度逐渐变缓。为了排除商业银行规模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文章对样本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绿色信贷会抑制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其他类别银行风险承担增加。文章最后提出推动绿色信贷发展,防范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夏馨  叶兵 《西南金融》2006,(8):44-46
我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非常明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对投资的调控来实现。因此,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机制和效果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渠道,联系实际分析了本轮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对投资的调控措施及效果,从货币政策调控主体——中央银行、调控对象——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调控中间环节——商业银行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调控作用发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