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具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都不核算收到补价中所含的收益或损失,而是确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损益。笔者认为,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与换出资产有关的税费的会计处理没有遵循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账面价值计量模式下多项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新准则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多项资产,不符合商业实质或者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换入的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应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总的原账面价值的比例来分配总的入账成本。那么,换人多项资产方必须取得换出方关于这些多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否则就无法确定这个分配比例。而且按照原账面价值的比例来分配,是否会导致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偏离呢?因为原账面价值是历史成本信息,按这样的比例来分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显然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当然是会计的进步。但实践中公允价值采用复合计量,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本文认为,复合计量存在着使资产价值缺乏判断的标准与依据、计量方法与资产价值属性之间逻辑混乱、没有考虑资产计量的时点性、难以协调会计目标、便于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等缺陷,建议采用单一现行市价计量资产价格,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4.
一、公允价值在新旧准则中的具体规定及其差异(一)新旧准则中公允价值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模式不同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两个条件为: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确定公允价值可根据以下依据:第一,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第三,如果该资产及其类…  相似文献   

5.
张井彪 《全国商情》2009,(18):77-79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资产的成本,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不能可靠计量.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相似文献   

6.
一、相关税费的处理问题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方式可以概括为,当交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依据时:  相似文献   

7.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两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账面价值计量模式。新会计准则规定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如果其中的一个条件不符合时只能采用账面价值模式计量。要引入相关的评估机制,加快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建设和会计准则建设,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减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资产减值事项本身的特殊性,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各种问题仍层出不穷,尤其是资产减值及其公允价值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先从资产减值计量的理论问题入手,分析了计量所涉及的多重会计计量属性,集中分析了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计量的公允价值问题,并对资产减值计量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会计计量存在脱离现实等诸多缺陷和弊端,如:现行会计计量使资产价值缺乏判断的标准;计量方法与资产价值属性之间逻辑混乱;不考虑资产计量的时点性;等等。会计计量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其科学性、真实性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融 《企业家天地》2007,(9):231-232
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是本次会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做了一个概述,然后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确认原则、应用条件和会计处理,最后针对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