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这是一座“围城”。外面的千方百计想挤进来,里面的有些却已在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在很多跨国公司眼里,中国市场就是这样。 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华设立企业。但当他们步入中国以后,自己的肌体才真正感受到了市场的炎热和冰冷。  相似文献   

2.
2006跨国公司的中国预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吸血鬼,他们只想盈利,仅此而已。”《哈佛商业评论》早在1998年就指出了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本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并在逐步向周边市场辐射的极具有示范意义的市场,跨国公司笃信“得中国者得世界”。  相似文献   

3.
耀宗 《中国外资》2004,(2):52-53
<正> 近年来,一个更新的趋势又开始为大家所注意:中国在研发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战略。 “智慧金矿”成就跨国投资战略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凸现,跨国公司开始对华进行战略性投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设立研发机构。另外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一是设立的速度明显加快。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在北京投资成立了合资研发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外资企业的转让定价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美雪 《福建税务》2001,(10):44-4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即将加入WTO,越来越我的外国投资及跨国公司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及广阔的市场,纷纷开始或继续扩大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在定过程中投资由于受“利益最大化”和“税收最小化”目的的驱使,利用各种办法进行避税,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转让定价。本从分析转让定价在我国的主要具体表现形式入手,探求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吸收外资不能再“以市场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中国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装备投资品市场和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当前,两种动因的结合促成了大量跨国公司并购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案例:一方面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建立本土化的制造基地,它们纷纷将目光瞄向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这是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国内数得上的装备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30年里,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世界工厂”的名片与跨国公司休戚相关。随着“廉价中国”时代的终结,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地了解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的演化,毕马威中国深入到十几家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级管理人员中进行调研,最近发布了其调研报告《跨国公司——未来的“中国之路”》。带着对同样问题的思考,《中国外汇》采访了毕马威中国税务主管合伙人何坤明。  相似文献   

7.
“对于跨国公司自身而言,它必须修正自己以往对于中国市场理解上的偏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施能自这样说。不管是松下、索尼,还是大众、宝洁……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开始重新定义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品牌的整合必将是一场耐心与指挥并存的持久战,是一次国际化与本土化策略真正意义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8.
鲍勇剑 《中国外资》2014,(21):26-28
过去,跨国公司习惯“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市场”。从今往后,跨国企业得“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市场”,否则难以维系在华经营。以GSK调查为代表,一系列关于跨国公司的报道显示,他们的超国民待遇结束了。从电子通讯、医药到汽车、软件行业,从三星、高通到奔驰、奥迪、微软、精工,这些昔日的明星跨国企业都被反垄断调查。在商业咨询行业,麦肯锡这样的机构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享受“首选”的品牌效应。财务审计行业也处于微妙的变化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在华的各跨国公司随之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战略调整,带着(中国)这两个字的子公司也真正提升为一个全功能、自主决策的经营实体。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如果他  相似文献   

10.
屠国玺  石昊 《中国外资》2013,(13):47-47
这些跨国公司显然是在来西北地区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许多公司的代表对中国西部许多省区的“十二五”规划都了如指掌。 包括微软、通用电气、西门子在内的数十家跨国公司,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正在中国西部兰州市举行的一场座谈会。这些跨国公司努力地向当地政府展开推介,以期抢占包括甘肃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这样的“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11.
胡春霞 《中国外资》2005,(12):16-18
<正>在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竞争中,发生在手机行业的故事更能令人体会到“一波三折”的真实含义。回顾中国手机市场十几年的历程,跨国公司曾一度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要河山,本土企业甚至难以抬头。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进入2002年,市场的风向标渐渐向国产品牌倾斜。当国人为民族品牌骄傲之时,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东山再起,而本土企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在华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年前的1985年,惠普、IBM、诺基亚、英特尔、飞利浦等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都在这一年正式进入中国,最初几年,它们的投资大多只是试探性的。90年代初期,随着世界经济减速,利润大幅滑坡,在竞相削减成本的赛跑中,跨国公司们都在重新寻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于是,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上百万有才华的工程师和良好基础设施且对跨国公司极度欢迎的中国成了他们的首选。2001年开始,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掀起了新一轮投资中国的热  相似文献   

13.
宋斌 《中国外资》2003,(11):11-13
<正> 近年来当全球电信市场逐步走向萧条,市场需求日渐萎缩之时,中国的电信市场却始终是一片灰暗中的亮点,它以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不断吸引着全球各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来自世界各地的电信跨国公司们在此上演着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的“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2月6日,第五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推出“跨国公司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主题峰会,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及企业的代表与会。在三十余篇的精彩演讲和两场互动的主题对话中,代表们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发表了真知灼见,共同探讨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跨国并购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话题。主办方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在主题报告中,推荐了11个跨国公司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并建议跨国公司应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大方向下寻找新的商机。本刊摘选了部分代表的精彩发言,并将陆续追踪报道跨国公司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信息窗     
《中国外资》2004,(1):5-5
<正> 在不久前召开的“WTO与中国——北京国际论坛2003”会议上,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表示,中国将在入世协议的基础上,调整吸引外资的有关政策。他表示:“我们现在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地方政府颁布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也要进行清理,也要符合世贸规则,在市场开放方面,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  相似文献   

16.
陈颐 《中国外资》2003,(5):22-23
<正> 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发,将他们的生产制造基地移至中国,面向全球进行生产。这一国际潮流给予中国大批中小企业供应商在这一产业生产链条中找到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为获得这场“双赢”的竞争,对中国本地培训供应商的投资成为实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环。在这方面,摩托罗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经济转向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角。在中国面临加入 WTO的今天,全球的跨国公司正在制定或修订对中国这个巨大潜在市场的发展战略,而作为与跨国公司一对孪生兄弟的外资银行,也相应制定随跨国公司发展的“跟随”战略。因为往往跨国公司的背后都有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支持,中资银行如何根据跨国公司的特点调整经营思路,就成为中资银行在加入 WTO后站稳脚跟的关键。这也是中资银行应对加入 WTO的重要策略。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特点   (一 )抢占市场是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的首要动机。进入九十…  相似文献   

18.
透视研发本土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丽华 《中国外资》2002,(11):20-22
<正>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跨国公司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90年代末,跨国公司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增加;公司强强联手,大搞战略联盟;购并之风此起彼伏等,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指导下,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从产品品牌、人力资源、产品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大力实施“本土化”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金融》2005,(9):47-47
《环球时报》2005年8月2日:刊登陈凤英的文章(用市场换技术,不容易》认为.大量外资的引进对我国经济发展、企业改革深化等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用“市场换技术”问题。原以为通过引进外资.能够用我国广阔的市场换来西方先进的技术.但实践表明.用“市场”换“技术”很难。外资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传授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在投资时,仅仅将商品产业最没有附加利润的组装环节放在了中国.看中的就是中国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我国也已充分表现出来。众多事实已经表明.技术没有换来.换来的只是相对我国水平先进、实际上是外资即将淘汰或即将更新换代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高级人才从“洋面孔”到“土面孔” 跨国公司入华已有20年,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十多年之内,中国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加之跨国公司缺少对中国本地人才的认同感,使得本地人才难以进入外企的高级管理层,“高级技术人才出口,高级管理人才进口”成为中国人才流向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