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日益重要。开封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在对开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可彰显出人文精神与情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方特色,可整合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饮食文化的宣传与发展能直接为地方带来更多商机,促进经济发展,并有助于树立国家及其城市形象。具有深厚底蕴饮食文化的地方,更应该大力推行美食旅游特色行,紧密结合自身的饮食文化资源,将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在饮食文化资源的框架上,将饮食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进行整合。本文在剖析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关于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饮食文化中的醋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镇江香醋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深层次挖掘香醋文化资源,将香醋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可提高镇江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推动镇江香醋工业和旅游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与餐饮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市场的潮流和趋势,深层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出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发展很不理想,但从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开发中应深层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逐渐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毋庸置疑将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旅游吸引物,对旅游业的发展日益重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饮食种类丰富,极具地方特色。本文在对黎族传统饮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提出要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旅游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对旅游业的发展日益重要。开封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在对开封饮食文化的特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充分利用哈萨克族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可以规避伊犁旅游业遭遇的"瓶颈"——季节性旅游问题,从而加快伊犁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饮食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饮食物质遗产丰富多样,精神文化底蕴深厚,开发闽南饮食文化资源可丰富海西旅游内涵,促进两地旅游文化交流,提升海西旅游实力,因此,闽南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对海西经济区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结合闽南饮食文化资源和海西旅游发展两个视角,探索饮食文化开发思路,推动海西旅游发展。闽南饮食文化将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历史韵味吸引广大旅游者。开发闽南饮食文化资源,将为海西旅游发展开创一个新的天地,推动海西经济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地方饮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饮食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基础,不但能够体现出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人们的精神层面进行沟通,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因此,本文结合地方饮食文化的挖掘及旅游开发进行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旅游本质上表现为文化的感受过程。旅游产业从产生自始就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旅游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的活跃。我国的饮食文化世界文明,旅游资源也是丰富多彩。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饮食文化的发展不可或缺,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旅游质量的影响十分巨大。我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历史久远。在旅游产业发展饮食文化具有极大地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应当从加强对民族饮食文化的扶持、强调地域特色、促进旅游和饮食相得益彰、深入挖掘饮食文化资源等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1.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游客对于旅游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需求日益高涨,文化与旅游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本文从中华饮食文化的美学特征出发,探讨了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关于饮食文化审美的旅游发展建议,并有针对性的对湖湘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项文书。文书中指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发展较成熟的行业,对旅游业进行改革与发展是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经济增长会带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而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反过来会刺激经济增长。总体来看,中国拥有大量的物质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相对有限,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不明显,难以成为国际性、标志性旅游市场,没有合理充分的利用旅游资源来吸引境外游客,这严重制约了旅游市场发展。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旅游的需求,中国的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山东省发展旅游业的人文地理优势,总结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建议山东省形成正确旅游定位、加大旅游意象开发、发掘饮食文化内涵、举办旅游特色节庆、弘扬传统民间艺术、加强省内区域合作、促进各行产业联动,以发掘文化内涵带动旅游发展,摆脱对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4.
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留雄 《财贸研究》2001,12(2):41-4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内在质量,讲究旅游活动内在的文化品味。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不仅能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满足旅游者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品味,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岛的饮食资源非常丰富,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把旅游与饮食相结合,可以达到旅游与饮食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当前,青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是:饮食文化还未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开发中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文化特色不突出,整体开发层次还比较低;本地饮食文化资源逐渐弱化和同化,消费者忠诚度较低。青岛应把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大力宣传;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保持青岛各种特色饮食,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又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餐饮产品的优点,提高和发掘饮食文化内涵,不断进取创新,进而形成具体的青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增强青岛的旅游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16.
湖湘文化丰富了湖南旅游资源,提升了湖南旅游的整体形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优良传统对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湖湘文化蕴涵的某些精神实质对湖南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要革故鼎新湖湘文化,充分发挥湖湘文化的作用,振兴湖南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徐州饮食文化的特点,分析徐州饮食文化价值,提出了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以移动传媒为途径打造徐州饮食文化的品牌、以徐州旅游伏羊节为平台扩大徐州饮食文化吸引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徐州饮食文化规范化发展和打造淮海经济区饮食文化圈等举措。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受气候影响较大的行业,气候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气候是否舒适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考虑因素。舒适的旅游气候有益于旅游者的身心健康、达到旅游效果。那么令人不适的旅游气候会对旅游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从气候对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及旅游客流量三各方面阐述旅游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应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饮食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是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者互促共进。饮食文化振兴彰显旅游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则发挥文化价值、推动饮食文化振兴。但中国乡村建设发展的实践显示,饮食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协同面临二者目标效应有差别、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有冲突、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有缺口、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利用有偏颇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坚持政府引导文化主航,利益协调赋能村民,内外聚力人才为先,多元业态品牌创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