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明  薛书新 《会计之友》2021,(12):40-44
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应该采用减值测试法还是摊销法,学术界对此争论多年.文章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的《企业合并——披露、商誉及其减值(讨论稿)》和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发布的有关商誉的三篇系列报告中的相关观点,从商誉的本质、商誉的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现金流量三个视角对商誉的性质进行研究,得出不同于IASB及IVSC的结论:商誉是使用寿命有限的消耗性资产;基于商誉的性质,从商誉减值测试的成本与复杂性、滞后性方面分析了商誉减值框架的局限性,以及滞后性解决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对减值测试法和摊销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相对于减值测试法,摊销法更能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商誉的会计报告目标.  相似文献   

2.
商誉是企业一项特殊的资产,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商誉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在最近几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分别发布了关于商誉理论的最新方法,这些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商誉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目前关于商誉后续处理的方法入手,引出FASB和IASB关于商誉的最新处理方法,并对之进行评价。最后,对我国引入这种方法的现实限制,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洪荭  周勤 《财会通讯》2007,(7):54-55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减值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但与FASB和IASB的相关规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巨额的商誉犹如达摩克斯之剑在资本市场中埋下了隐形的风险,对于其后续计量方式再次引起了各国学界和会计准则指定机构的热议。2020年3月,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ASB在《企业合并:披露、商誉与减值(讨论稿)》(简称“讨论稿”))中说明商誉减值测试法和系统摊销法均存在弊端,对商誉的性质(是否属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消耗性资产)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商誉会计的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再次对我国商誉问题处理作了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商誉和商誉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为前提来探讨准则中关于商誉会计的规定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商誉的确认、计量、减值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对商誉界定的突破。但对商誉按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其实质相同却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造成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遭到质疑。为减少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外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已在现实中得以应用,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未能应用,本文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有其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应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基于统一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7.
商誉减值是会计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企业并购商誉初始确认中泡沫形成的原因及部分商誉法下存在的问题,梳理了部分商誉法下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原理,提出商誉“整体计算,部分计提”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梳理了存在少数股东的并购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针对商誉会计处理未来准则制定的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基本趋同,但对商誉确认和处理的规定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现行会计准则下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概括介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有关合并商誉会计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合并商誉会计处理变化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状况,指出我国在制定有关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准则规范时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是在合并商誉初始确认和计量上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二是在合并商誉后续确认和计量上应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理方法;三是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企业合并会计的需要适时调整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合并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难点之一,而其中关于合并商誉的处理则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研究和争论较多的内容。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7年12月发布修订后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SFAS141(R)),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8年1月发布了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  相似文献   

11.
按照IASB的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是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来定义及计量的;按照IASB(2008)的IFRS 3,并购商誉已被明确定义为被收购方的不可辨认资产之组合,但是该准则关于并购商誉计量的基本思路是,以被收购方净资产收购日公允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收购日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基础,然后加上收购方在收购日为并购协同效应所支付的那部分对价于收购日的公允价值。这就形成了并购商誉计量的会计逻辑困境——首先,可辨认净资产在会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其次,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净资产和可辨认净资产本应该是被计量者,而商誉作为资产之一部分,是计量者,但商誉却被净资产及会计逻辑上不成立的可辨认净资产来计量,到底谁应计量谁?总之,并购商誉的现行计量逻辑在数理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会计逻辑上是不成立的。造成这一逻辑困境的底层成因在于IASB的现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没有能够从经济本质上定义清楚“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厘清“可辨认净资产”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在充分吸收和消化世界各国的商誉准则基础上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我国商誉准则 ,以规范商誉理论 ,促进商誉理论的健康发展。建立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应当体现两个原则 :一是全面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结构的新变化 ;二是恰当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新特征 ,充分吸收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建立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的必要性1.从商誉的产生、发展过程看 ,商誉是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间出现了兼并业务时 ,人们才认识到自创商誉…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自创商誉问题 新准则将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的范畴,在《企业合并》准则中规范,并对企业自创商誉仍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无形资产中毅然表示不予确认,在其他各处也没有自创商誉的容身之处。然而自创商誉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对这样大的一个潜在产生利润的资产不加以确认和披露,会大大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客观判断。  相似文献   

14.
李金茹  邓昊宇 《财会月刊》2023,(15):105-110
有关商誉的会计处理主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中进行规范,该准则于2006年颁布,实施16年以来未进行进一步修订。在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16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多次涉及企业合并有关商誉实际业务的规范问题,证监会也针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多次以监管文件等方式进行规范,同时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金融工具一系列准则的修订中也涉及对或有对价的确认。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结合案例详细分析实务中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而总结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进一步修订企业合并准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拨开云雾见月明——揭开负商誉的真面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成为一大亮点。商誉问题一度成为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相应的也应该有负商誉的客观存在,负商誉的“真面目”值得进行探讨。本文基于负商誉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讨论了其经济实质及会计处理等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新准则”)中合并商誉的处理规定进行了探讨。在对合并商誉这一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就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理论依据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纳税环境下商誉暂时性差异的形成过程,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在商誉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及解释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誉暂时性差异的正确会计处理方法及其解释。  相似文献   

18.
商誉是一项无形资产,也是最难以计量和进行账务处理的一项特殊资产。近几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商誉理论的新方法,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商誉的定义和本质入手,引出关于商誉的处理方法,对现行商誉会计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誉确认和计量新旧准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虽然没有单设商誉会计准则,但在相关具体准则中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规范进行了较大的增改,这些变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商誉会计核算规范,并提高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连贯性和国际趋同性。本文试图针对新旧准则中有关商誉确认和计量的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公允价值市场目前尚不完善和企业会计操作不够规范等现实情况,指出新准则相关规范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商誉问题在会计界一直吸引着各方的注意。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企业合并的风起云涌,商誉再次成为各国会计界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有关商誉会计的准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方向,评述了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商誉会计准则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