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申请助学名单上的名字陡然翻番之后,天津“桑梓助学基金会”的银行账户数字显得不再宽裕。自2004年成立以来.基金会一直通过每年8月在信用联社提取银行利息的方式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但时隔5年,随着基金会的发展壮大,“成长的烦恼”也如期而至。  相似文献   

2.
刘伟 《中国西部》2009,(8):60-60
成龙说,“做慈善后,我发现自己就像是一个火车头,很坦诚的火车头,拖着许多车厢往前走,停不下来。有许多人坐在我的火车上,跟我一起走,一起做慈善,我停不下来,自己也不会踩刹车。”  相似文献   

3.
慈善需要成本,这在市场经济的语境,说出来应当不难理解。但为什么还是会有慈善“零成本”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苏竹青 《中国西部》2009,(10):13-13
接力慈善和直积极捐赠的国际企业展开合作,同时也积极寻找和帮助中国本土企业“给予”。  相似文献   

5.
每个慈善机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多背一公斤,灯塔计划,麦田计划我们都可以多加参考学习,我们才走得更稳,发展更完善。  相似文献   

6.
阴秀文 《走向世界》2014,(35):26-28
记得儿时一张明信片的背面有这样一幅画:一个手握铅笔的女孩,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流露出无限渴望的神情。她渴望读书、渴望知识,但她更切切地期盼得到爱心的帮助,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正是这种善良的渴望,点燃了成千上万善良人士心中的慈善之光。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比尔·盖茨。我是中国的曹德旺。”曹德旺笑着说,表情丰富:骄傲、谨慎,还有一丝无奈。  相似文献   

8.
张寒 《中国西部》2009,(10):80-81
已有越来越多的明星不满足于捐款或在慈善活动上的亮相,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慈善项目中,正在向慈善家的道路上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每一个慈善行动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以兴趣行善”,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共勉句》中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言当真精辟。只是,把它放在慈善的大门前,重拾者却有不同的复杂心理。对于正走在慈善公益的光辉大道上的企业家们,似乎很难用对错来衡量他们的对错。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王振耀走错了路,也有人说他完成了华丽转身。对于王振耀来说,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还是那么充满“争议”,以及他对公益事业的坚持 再次见到王振耀,是在平安里大帽胡同3号的四合院里。当记者问到“是称呼您王司长,还是称呼您王院长比较合适”时,王搌耀笑笑说:“称呼无所谓,现在很多人都叫我王老师或者王教授。”  相似文献   

11.
曾瑶 《改革与开放》2011,(24):113-114
陈光标高调宣布“裸捐”刺激的不仅是国人传统慈善观念更是让对中国慈善严重缺乏信任的大众感到质疑.高调的做慈善只能是在转变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优化目前的慈善环境下才能解除偏见.  相似文献   

12.
“名义上是公益,该收钱时我们也不手软。”刘金顺向暗访的央视记者赤裸裸地介绍着自己的赚钱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车阳 《中国西部》2010,(6):104-105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了解到的灾难越来越多,灾难像赶趟似的一波又一波,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和承受能力。好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大爱”意识觉醒,慈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网络的第二波热潮。这一轮网络盛世的喜悦很大程度上是搜索昭示的。搜索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商业生活和化特质,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这样描绘我们的断代:搜索时代和前搜索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在中国香港地区,对娃娃们的丰富系统的慈善教育,令人震撼。但在国外,那些正在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娃娃,却依旧继续着他们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电影院、主题公园以及各样的音乐会丰富了大众生活。相对的,一直处在封闭且又神秘的博物馆在现在的E时代慢慢失去了光彩。据统计,全国大约有3000余家博物馆,大约有2/3生存困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做慈善,自己慢慢会上瘾的。慈善“瘾君子”杨澜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中国建立一种人文慈善的理念,让社会慈善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8.
不少人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我们永远盯着富人,盯着大款,却瞧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力盛,这其实是一种‘有色眼镜’。”  相似文献   

19.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爱的热流汹涌而至。“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而今年接踵而来的两场灾难更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20.
李勍  车阳 《中国西部》2009,(12):36-37
“现代化”是我们至高的追求,所有社会力量都在调整,而作为其中之一大受欢迎的“慈善”也是要实现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慈善人才现代化”更是提上日程。究竟慈善人才现代化,“化”的是什么,又得怎么“化”,我们得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