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1)在全国范围内,现阶段土地财政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调递增的关系,暂时否定了本文所构想的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2)在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虽然呈现出不同的曲线形态,但就现阶段而言,三大区域的土地财政指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呈上扬之势;(3)城镇化、工业化在全国及三大区域对土地财政指标发挥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作用的影响。研究结论:要化解土地财政引发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应该从财税体制、政绩考核体制和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入手,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系统构建分类治理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化制度体系和管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考察土地市场对于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程度及动态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面板向量自回归。研究结果: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相互促进关系;短期内,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出让市场以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但长期并不有效;地方政府的偏向性土地出让行为会提升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但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不太显著。研究结论:基于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短期效应,应改变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依赖,加大存量土地的挖潜;对于面临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要进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权衡,增强土地供给方式和土地供给指标使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土地出让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对分税制后广泛存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其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地方政府差别化土地出让策略的原因。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文献分析与面板向量自回归实证模型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和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之间体现了一种非对称的互动关系。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对其自身的短期滞后响应比较明显,且作用为正,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对协议出让土地价格没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而招拍挂土地出让价格却受到协议出让土地价格及其自身明显而持续的正向滞后影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土地出让,并在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出让上采取差别化策略,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追求,这也是当前中国以"经营土地"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源头。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地区二十余年的经济增长是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取得的。土地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这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国家向土地权利主体让渡权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财产性土地财政的现实问题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研究过度依赖财产性土地财政所引发的问题,并探讨用税收性土地财政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思路。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2003—2008年平均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6.32%,平均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1.35%。东、中、西3大经济带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分别为15.63%、16.99%、18.15%,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3.13%、11.11%、10.27%。(2)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而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前者小。(3)目前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过小。研究结论:依靠财产性土地财政满足地方财政支出会造成地方财政的不稳定性,故不能依靠其解决地方财务问题。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较小,应该在完善税制体系的基础上依靠财产税体系来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走长期可持续的税收财政道路。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揭示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土地资本化对投资水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都具有预测能力,土地资本化对经济增长先正后负的影响是由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短期看,土地资本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长期看,土地过度资本化形成了投资锁定,挤出了技术进步,制约了经济增长。研究结论: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下,土地资本化造就了政府主导的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整体陷入外延增长,制约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解决土地过度资本化问题,是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和应对土地财政问题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结果:政府管制对土地违法、土地财政具有重要影响,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政府对农转非的产权管制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土地财政,只是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提供了权利依据。政府对农转非、土地出让环节的价格管制,以及主导收益分配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源。为了追逐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显著的土地违法冲动,但考虑土地违法查处的风险,土地违法并不必然带来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新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新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间,新疆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两者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因此,促进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土地供给结构、财政压力与房价——来自广东省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结构对区域房价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分析土地供给结构影响房价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加以检验。研究结果:土地供给结构显著影响房价水平,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表明住宅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房价分别下降0.126%和0.103%;基础设施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分别上升0.062%和0.051%;工业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则分别上升0.116%和0.11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土地供给结构与房价的因果链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即财政压力越大的地区,提高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对房价的抑制效果微弱,而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供给比例的增加则对房价的抬升效应更大。研究结论: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保障城市居民住有所居,在加快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的同时,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步向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转变,以降低财政压力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金融的非线性发展特征,本文运用分形方法定量地考察了各类地区农村金融诸因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类农村地区的这种影响存在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的规律。一是农村贷款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对发达地区农村影响更大;二是与实际利率相比,农民对名义利率较为敏感。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更敏感一些;三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投入过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宋珂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45-47,56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利用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及所承载的人口数量。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根据选取变量的分析结果和精明增长理念,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运用科学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 相似文献
13.
土地价格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东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研究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5个方面受土地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解析土地价格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在东部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东部土地价格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东部土地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225个百分点。研究结论:东部土地价格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土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土地价格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管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为新时期各地政府进行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双控"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改进的Tapio弹性脱钩法。研究结果:(1)"十二五"期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2)预测到2020年末各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要依据4类脱钩系数进行规模管控,根据"优"、"良"、"中"和"差"4种等级情况的区域进行强度管控;(3)基于预测结果,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供地模式调整等多视角提出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规模及强度管控策略。研究结论:应努力促成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低脱钩"发展模式,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推进建设用地"双控"行动。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38.37%。(2)耕地资源数量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达到50%;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不到1.2%。(3)耕地资源数量、经济发展均显著地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因此,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要把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作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剖析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机理及阐释联动绩效涵义,揭示联动绩效省际差异规律,提出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提升路径。研究方法:熵值法、理想解相似排序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法。研究结果:(1)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正向联动互馈关系,划拨土地对出让土地价值提升及土地财政收入实现具有支撑和辅助作用,土地财政对划拨土地征收和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全国31省(区、市)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LD)大小分为4种类型,LD值越高的省(市)二者耦合协调度也越高,LD值越低的省(区)二者耦合协调度也越低;(3)划拨土地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比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商品房销售均价比、城市人均道路与公园绿地面积、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5项指标,是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论:提升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需要在完善土地财政形成机制、缩小划拨土地适用范畴、提高建设用地市场化交易水平、引导土地与人口同步城镇化、优化划拨土地空间配置、提升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参考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体系,构建了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方法,运用Eviews 6.0软件,对2000~2012年期间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2000~2012年期间,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经济增长为林区的经济转型创造了发展的条件,经济增长是经济转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从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林区经济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