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城市体系,突破了中心地理论的解释范畴。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对于城市群的形成具有解释力,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分工在空间上的分化是促使城市群成长的根本动因,城市群是企业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的发展,以其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协调产业布局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和研究,阐明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同时,论述了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与交易费用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分工和降低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通过实证观察提出交易效率经常发生变化而分工水平具有短期刚性,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的基本原理,提出在交易一方或双方行为失范的情况下,由于交易效率大幅下降而导致现有较高的分工水平却导致较低经济效率的结论,即交易失范下出现分工不经济;然后结合中国乳业危机的实例,论证了交易失范的出现与分工不经济的形成,预测了中国乳企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探索了农业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就数理分析结果,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际发展为例,运用其相关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示范区内的交易条件、交易效率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等和农民收入水平高度正相关,从这些方面着手改善经济环境,才能为农业示范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新古典到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 ,杨小凯等人将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 ,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其中 ,斯密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论述被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本文旨在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进行比较 ,并作出一些简单的评价 ,认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可能正代表未来贸易理论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6.
分工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分工产生了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一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催生了市场经济。交易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交易利益是交换活动的原始动力,交易效率是交易活动的关键因素。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产生内生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效率的根源。为了提高交易效率,必须以制度来遏制机会主义行为,客观上要求有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使命,市场监督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交易效率”。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职能需要规范执法服务行为,提高干部工作能力,提高计量能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交易监管。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和新兴古典阶段,反映了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互利性的产业间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新阶段;新兴古典贸易分工理论又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回归了斯密的分工专业化思想,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意义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荣利 《商场现代化》2007,(20):252-253
城市群产业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城市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产业分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带来整体功能效应,增强了城市群的竞争优势,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如果应对不当,城市群产业分工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有理论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及结果,而忽视了对国际贸易主体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由谁提供、为什么由其提供的国际贸易空间嵌入方式研究。文章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劳动分工结构的演进,进而对国际贸易方式变迁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的动态变化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选择劳动分工模式的根本动力,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由独立式向嵌入式演进的初期萌芽、形成发展到全面拓展跃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效应,而且具有缩小贸易各方收入差距的分配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是推动特大型市场集聚区向全球网货中心、贸易中心及信息发布中心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化的回顾了经济学早期的分工思想、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以及近代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在每一个时期分别研究有代表性的大师的思想,在经济学早期,我们选取的是柏拉图、色诺芬。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思想为主要研究的方向。在现代经济学时期,由于阿林.杨格和杨小凯的分工思想最具创造力和权威性,因此在分工等理论百家争鸣的近代经济学时期,我们重点研究了阿林.杨格和杨小凯的分工思想。因此本文的写作旨在通过查阅大师的著作,深入地研究大师的思想,梳理由专业化与分工提高效率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98-2013年面板数据研究城市群崛起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了由于交易成本约束的差异导致城市群崛起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群崛起显著提升了企业在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和固定投资几个方面的竞争力。受交易成本约束越弱的行业,城市群崛起发挥的溢出效应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越明显。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促进的是集约型城市群发展模式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工业品(尤其是工业投入品)部门交易成本下降对城市群崛起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优良的营商环境会扩大城市群崛起与交易成本下降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作用。城市群崛起通过马歇尔外部性、创新外部性和融资外部性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并且对交易成本越低的行业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2.
规模经济、城市化和经济聚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和经济聚集是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城市化现象所反映的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与新古典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不相容,因此,城市化问题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得到解释。这样,长期以来标准的经济分析很少关注经济聚集现象和城市的形成。直到20世纪70年代,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把垄断竞争问题重新引入到主流经济学后,垄断竞争模型才成为处理规模收益问题的有力工具,新经济地理也由之发展而来;与此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以超边际分析为工具深入分析了分工对城市形成和产业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分工的视角下,公共支出具有改进交易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这三个方面的功能。本文通过建立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并使用超边际分析发现:在不考虑税收与公共支出的差别时,公共支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力大小决定了最优的分工结构和最优税率,人们会基于政府设定的税率选择特定的分工结构以尽可能地提高效用水平,于是政府的工作目标即是以合理的公共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引导最优分工结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聚集经济问题与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 《商业研究》2005,(2):48-49,151
“聚集经济”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 ,“聚集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应用“聚集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特点和不利后果 ,探索实现我国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张晓芳 《北方经贸》2012,(12):35-36,44
从分工深化促进城市群演进发展的角度,将城市群的发展分为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城市群各阶段的发展特征,从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适当引导,促进其顺畅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学科的视角,梳理了经典的集群形成机制研究: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区理论、区位经济学的工业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聚集论、管理学的战略管理论和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分析了目前国外集群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趋势:迈向多学科视角,最后提出了多学科视角对我国未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翔 《财经论丛》2011,(1):15-19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体系和现有文献成果,将区域地位、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及制度环境等纳入到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中,对全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行政区域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引入数学分析方法和断裂点理论,对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格局研究,寻求符合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发挥城市群最大增长极的规模效应的城市群健康发展的行政区划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从改变交易效率、人口素质、生产率及人均资源量等变量,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考量,只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对变量加以改善,就能将劳动力过剩压力转变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