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州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柳州的特色产业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提升扩展西江流域的特色产业的广度和深度,用地域文化包装产业,使柳州的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用优势开路,用实力说话,开发出众多有市场、有卖点、有看头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强了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开拓出一条和谐发展“魅力文化”与“绿色产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把“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阳江是粤西地区重要的老牌工业城市,其产业集聚优势逐步确立,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诸多知名品牌;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目前阳江诸多企业存在规模小、企业产品单一,管理人才紧缺、专业素质不高,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技术开发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生产原材料缺乏等问题.要促进阳江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集群化道路,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实行多元化营销,创建区域品牌,扩大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3.
赵善华 《特区经济》2008,(10):13-14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均表明,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从产业集聚理论角度出发,以广东为例,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探索了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一些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广东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地理上的层次性,提出了加强和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地区,安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而区域经济的优势和特色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文章通过对安徽县城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其发展对策。笔者认为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实现快速、有效、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间的关系,使其形成相互促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白琳 《特区经济》2012,(7):216-220
云南沿边地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内陆对外开放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开放度逐渐上升,但"综合边缘化"因素依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欠发达水平及状况。本文将研究置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德宏州为例,对云南沿边地区区际、国际等二重开放情况及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沿边地区开放的路径及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和新引擎。云南省德宏州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潜在优势,而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脱节却制约着德宏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文章以企业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模型,提出了德宏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优化路径:优化制度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人才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特色产品。  相似文献   

7.
瞿昌忠 《发展》2011,(10):75-75
一、开发的主要成效 开发思路日益清晰。康县在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思路的确定过程中,本着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三优兼收”的原则,经过反复论证取舍,确定了“整县核桃、南茶北桑”的总体思路,解决了农业特色产业抓什么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是康县今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而招商引资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南宁高新区一直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并致力于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招商成绩,然而仍面临一些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南宁高新区招商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未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南宁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颖 《科技和产业》2014,14(11):54-56
运用特色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区位商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作用的重要性就在于加强了产业的竞争力。文章以欠发达的山西省晋城市传统铸造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对策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在对晋城铸造产业走产业集群道路的可能性做初步讨论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晋城地方政府推动铸造产业走产业集群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将生物医药产业视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省将生物医药产业规划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生物医药成为云南医药产业“十三五”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云南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天然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先天优势。对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从产业链、云药产品、项目、人才、融资渠道、企业等要素出发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造云南生物医药大产业。  相似文献   

12.
在对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山西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推动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近期陆续出台的部分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分析研究后发现,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对策措施存在很大萌同质化倾向和地方特色缺失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4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思茂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2):110-112
本文立足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从中梳理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科技和产业》2011,11(1):16-19
农产品加工业关联农业、工业和流通业,是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对振兴农村经济具有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本文重点分析了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福建省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江西省存在着地理特征,人口、旅游与经济发展,空域特征,军民航机场布局,航路航线布局以及航空强省6个方面的资源优势,非常适合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但由于存在多个瓶颈问题,导致通航产业发展取得的效果不大。经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提出了激活通航消费市场,推进“通航+”发展模式,规划低空空域管理、优化机场布局,促进通航产业链协调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等对策,促进江西省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满族祖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剪纸、语言(满语)等等。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其发展规律的影响,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满族文化产业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后劲不足;一些文化产业项目知名度不高等。从满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的瓶颈出发,通过加强法规体系建设,推动满族文化有序发展;培育满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人才;完善市场营销策略,调整结构,促进升级,推动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当前,中国传统产业仍然存在数字化转型战略缺失,数字软实力薄弱;工业互联网较弱,智能制造水平不高;智能服务体系缺乏,数字平台赋能不足;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数字生态环境滞后等问题。提出传统产业要从数字软实力提升、数字智能制造、数字平台赋能和数字生态建构等路径入手,让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增长更持续、效率更敏捷、结构更高端、发展更绿色。在此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人才培养、政策杠杆和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等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萍 《改革与战略》2014,(12):125-127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势头很猛,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今,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法律不完善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下列对策:加强管理理念创新、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创新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提升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