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体公共政策与发展战略——国际视野下中国案例透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章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国家发展的曲折历程,即区分考察不同的总体公共政策(GPP)及发展战略。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在方法(主义)上博采众长的总体公共政策,并在这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有了迅猛发展。经济改革导致“经济社会”现象出现的同时削减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政策重点最近已向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模式转变。中国可从有“发展型福利”新趋向的西方国家汲取经验以免重蹈传统福利国家之覆辙。  相似文献   

2.
福利国家是社会民主党社会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和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身份性"特征,它受到社会思潮变化、经济状况、政党利益差别、不同政治派别的力量对比、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化以及人口构成与家庭关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瑞典为例分析西方福利制度改革和"福利国家"的利弊,揭示其本质,反思其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看待社会民主主义在提高国家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借鉴吸收其合理成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与对手贸易是国际政治领域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已有的分析路径不同,作者构建了一种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以力图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根据该框架,国家行为体的偏好为国家安全,而社会行为体的偏好是经济福利,两者的偏好共同制约着一国政府与对手贸易政策的制定。一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最终输出则不仅仅取决于国家行为体和社会行为体之间的博弈能力,而且还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继续深入进行必须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保障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西方福利国家在社会建设和福利分配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福利国家建构的基础、政治逻辑与发展趋势,能为我国制定和发展社会政策以及提高公民福祉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了一个全球一般均衡引力模型,通过总贸易成本和区域技术扩散机制来区别RCEP不同类型条款的影响。基于可以重现历史出口变化的全球数据校准模型,文章对多种政策情境下的RCEP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发现:温和的RCEP贸易自由化措施将使中国出口增加,但当贸易成本降幅超过30%时,中国对西亚、中东欧和南美洲部分国家的出口将出现剧烈下滑;RCEP将有效推动地区福利增加和经济复苏进程;倾向于降低技术扩散距离的RCEP条款比降低贸易成本更有益于地区福利增加。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参加RCEP的经济效果,对中国未来区域合作政策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国史与国际角度考察中国发展方向,着眼经济增长与政策转型核心问题,并探讨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及其中国特色。1978年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转变,彻底实现了“经济国家”使命并借助改革开放取得经济成就。但目前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包括社会公平、政府结构及其经济职能蜕变等)亟需深入研究。国家总体公共政策正面临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更高阶段的新的转折。经济仍然是不能取代的重要基础,但各项政策规划需要尽快向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模式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有关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可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宋祥秀 《改革与开放》2011,(16):141-143
福利国家制度是20世纪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对保障其公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20世纪90年代,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第三条道路"思潮应运而生。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这一思潮的倡导者。他分析了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区分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并指出福利国家改革的方向,即倡导积极福利,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又一个重要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突显出来的社会发展协调问题,其核心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这种历史背景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农村纳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过程。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建设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总的来说是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建设,由解放生产力转向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在一个十亿人口并且经济又比较落后的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国民经济,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阔步前进,这是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认真地、深入地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总结和汲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战略水平和政策水平。  相似文献   

11.
转轨国家人民福利方面的基本变化表明 ,经济发展业绩与收入水平和人民福利息息相关 ,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但人类社会发展并不随经济增长而自动地水涨船高 ,因为把经济增长转化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 ,包括经济社会体制、经济增长模式、社会政策等。转轨国家需要调整发展思路 ,增强政府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作用 ,特别要采取切实措施 ,认真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发生争议,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社会公平状况尚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引入经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比较"与"田野调查"两个维度,以感同身受的态度去理解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并据此建立起判定社会公平状况的框架.社会不公平是转型期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命题,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密切关联。文章认为,从逻辑来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进"两个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从历史来看,推进"两个治理"现代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保障;从新时代实践来看,可从推进"两个治理"现代化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探索中,应使二者相互结合,以实现彼此促进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06,(8):3-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表明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通过调整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和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为在工业化加快的条件下支持农业发展构建了政策框架,标志着我国"三农"政策开始从农村支持城市逐步向城市带动农村转变,表明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朝着有利于"三农"的方向转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正在实现重大转变。不久前,本刊记者就当前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国家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及如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  相似文献   

15.
浙江经济:人均六千美元的深层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浙江经济》2009,(6):14-18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尤其是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深处,正在涌动着强烈的大众高消费浪潮。而历史地来看,一个经济体一旦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往往会发生社会关注重心的变化、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折、“福利国家”理念的普及与强化  相似文献   

16.
福利国家在创造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它自己的潜在挑战。这一挑战最终导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福利国家信念的普遍动摇。一方面,左派因福利国家体制所具有的改良主义倾向而对其大张挞伐;另一方面,鼓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潮卷土重来且日渐甚嚣尘上。吉登斯于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社会投资国家"构想,事实上成为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摆脱福利国家泥沼所开具的一剂良方。建设社会投资国家思想,是一种从根本上突破贝弗里奇式消极福利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息息相关,这也是当前考验党的执政水平、提高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重点探究分析了对于中国发展而言社会建设的现实迫切性,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中国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发展的要素已经由单一的经济要素转变成经济要素同社会要素并重的局面。现实要求我们在理论上要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在实践中,要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政策与行动配套实施,综合推进。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会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国际学界就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社会支出的关系存在"效率说"与"补偿说"的争论。文章利用2007~2014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支出的影响效果。主要结论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不会优先考虑发展民生事业,反而还会降低辖区民众社会支出的实际受益水平,这印证了"效率说"的观点;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民生"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经济全球化影响越大,政府越注重改善民生,反之则更倾向削减社会支出;中部地区"福利倒退"问题突出,社会支出受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9.
国际学界就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社会支出的关系存在"效率说"与"补偿说"的争论。文章利用2007~2014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支出的影响效果。主要结论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不会优先考虑发展民生事业,反而还会降低辖区民众社会支出的实际受益水平,这印证了"效率说"的观点;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民生"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经济全球化影响越大,政府越注重改善民生,反之则更倾向削减社会支出;中部地区"福利倒退"问题突出,社会支出受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20.
社会民主主义和保守自由主义之间的一个主要分歧是国家之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吉登斯倡导"第三条道路",就是回答国家的角色定位问题.全球化和社会变迁冲击下国家或政府存在目的是什么、国家的合法性来自何处、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如何、福利国家政策何去何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国家间关系,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筑了一个新的"第三条道路"国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