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出发点.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中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文章认为,转基因生物产业应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发展方向,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置于首位;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技术研发上,优先重点研发和应用“非转基因”的生物技术品种,谨慎推进转基因生物产业商业化,商业化品种应以自主研发品种为主;完善立法、监测、应急体系,最大程度降低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解决好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问题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传统城镇化出现“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让位。就业的实现和水平的提高在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和可持续性的,推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点。文章认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制度设计中植入和强化人的发展权理念;培育和扶持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功能完善,创新农民主导的就地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资源分配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发展权的公平性与均衡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增强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经济学业已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视角,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到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为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而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实现人平等享受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说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文章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出发,分析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论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求论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因商品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而不能使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一致,经济学的研究要回到经济活动的本源——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来,使经济学真正成为研究经济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学问。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应该担当起纠正商品经济学偏差的责任,并把研究的视角从商品分析转向社会生产和分配如何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上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随着以人为目的发展经济的呼声不断高涨,经济学革命的到来是迟早的事。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们感受得更深刻,也更有经济学变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构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相关联的,社会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以生产和分配的结合为基础,而生产和分配的结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因此,衡量生产和分配结合的好坏,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个标准要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更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要能用作制度构建的基础,这样才能够用于指导和服务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着重研究分配的组织方式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特别要研究生产的组织方式和分配的组织方式的结合对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保障青年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之维,就业权和受教育权是保障青年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实中的就业困境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严重削弱了青年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解决青年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要构建和优化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制度体系。鉴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出现的问题,研究经济发展与青年发展权实现必须以人的发展与经济运动的相互关系作为逻辑起点,从制度层面寻找根本解决对策;对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应转变固化研究思维和融合多元学科知识,加强青年学者培养和构建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保障好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保证他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公平缺失、就业方向与人的发展方向不一致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非科学定位以及与之相关保障制度的缺失。文章认为,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应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重点是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扩大大学生就业机会和空间;完善就业机会平等的保障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均等性和个人发展的能力;健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能力的机制体制,提升其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改善民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这一问题。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文章认为,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劳动价值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做到: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一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弱化资本的功能,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民众收入,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推动了人的发展。但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妨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阻碍了经济发展中人的素质提高。应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要为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以GDP和资本效率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缺失。目前,诸多学者对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研究也仍然无法摆脱物本主义的影响,尚未能对在经济运行中人的地位作出正确解答。文章认为,在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经济要为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而发展,即经济发展应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起点,其发展过程应与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经济发展的目的要使人的生存和发展获得可靠保障,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与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结合是人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到:确立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思想并制度化为一种社会规定,把它作为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使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生产条件,并在生产成本中体现;让每一个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人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费用,在分配中实现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并实现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用商品经济学观点来判定计划经济的效率或用非商品经济学的思想来看市场经济的效率都是错误的,是否保障好人生存和发展才是衡量经济活动好坏的标准,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在好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好的分配方式下参加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公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一直与城市发展的脚步紧密相联,高品质的公共艺术对于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市生活则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公共艺术色彩的主要特征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人文精神的表现相统一,并与城市空间肌理、景观斑块及城市生态环境色彩等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公共艺术色彩体系,这个体系从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文明进程、城市建设发展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城市色彩与城市共生互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制度竞争、文化资本与人的发展——基于经济转型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文化资本在制度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文化资本中人的发展问题是根本。从当今经济转型来看,提升文化资本的竞争力,重要的是转型过程中制度安排要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包括确保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维护公平竞争以促进知识增长、制度建设要融合多文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高新区的建设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对高新区的建设和健康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刺激作用,对于两者的关系的研究,传统的方法多集中在系统动力学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本文以武汉市和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模型,通过构建、训练、测试,比较准确地预测了两者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人的新农村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人的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于物的新农村建设,是两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有的实践内容,更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心理情感、价值取向、精神信仰、文化认知和习惯习俗等人性发展方面的尊重。人的新农村建设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农民精神信仰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性发展和乡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及其应用获得极大发展,个体逐渐放弃高成本的人际关系转而依靠物质技术系统高效率、低成本去追求自身行为目标的实现,造成技术与人文失衡的结果,导致传统道德、舆论对个体的约束力下降,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远期达到深度异化时,技术系统建构的文化将替代人类的文化传统,应采取措施使人们对价值观念重新认识,重塑个体人文精神世界,恢复道德观念对行为约束的作用,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文化提高个体人文精神境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政府为主导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呈现文化资源的实体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但更关键的是要通过社会活动促进文化资源的使用,以在社会交往中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消除技术与人文的失衡。 相似文献
20.
服务文化适时提出,意义深远 在今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国建设银行分行行长春季座谈会上,郭树清董事长围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服务意识薄弱的现状,精辟地指出:“如果每个员工都能从客户、消费者的角度反观我们的服务,进行‘换位思考’,就可以找出成千上万的薄弱环节和‘官商表现’,可以形成成千上万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