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养老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成为“三农”问题新的难点和热点,也将是突破“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姚兆余  张莉 《中国农史》2006,25(4):105-111
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对安徽省绩溪县宅坦村家庭养老现状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对家庭和子士的依赖性较强,尽管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较低,但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满意度较高,对社会养老的认知度较低。农村家庭养老是农村家庭的生存策略,是农村社区群体规范的体现,也是农村居民承继和维护传统的“家”观念和“孝”文化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空巢”现象愈发突出的背景下,在农村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必然趋势。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养老服务,能有效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但由于独特功能隐匿、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原因,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养老服务陷入困境。通过优化从业人才结构、构筑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推进社会工作嵌入农村养老服务,进而为农村养老服务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为老年农民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农民养老的核心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非常多,其中的绝大部分也都集中于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探讨和构建上。因此,笔者在分析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历史变迁基础上,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建议综合起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包含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四支柱模式”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老保障的理念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重申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主体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家庭老传统的国家,尽管在现代意识流的影响下,以家庭为社会构造根基的“伦理本位”观遭受冲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家庭养老提供了一定的辅佐作用,但在老龄化与高龄化社会,建立在家庭功能基础上的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责任不可或缺,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与重塑孝道文化是农村养老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实现多层次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以县域为基本规划和行动单元来统筹推进农村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我国农村现实条件、实现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在梳理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现状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农村养老服务统筹的内容包括供给模式、供给主体、供给资源,统筹的方式分为纵向的“分层+联动”的制度整合、横向的“分类+匹配”的社会整合,由此所形成政策框架以“供需分层适配”的政策分级体系为核心,并注重对各层级功能定位的明晰、衔接,以及多元主体的优势力量的整合与分级嵌入。考虑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复杂样态,需要为县级政府养老服务政策的转换提供相应的自主性、合理空间及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能否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是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当今,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受到多方面关注。本文基于对宝丰县农村养老互助现状及现存社会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调查,从相关法律政策、人员管理培训、老人实际需求、经济来源等方面分析现状不足,并提出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基础设备、培训专业人员、善于借助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等建议,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推动农村“幸福院”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陈睿  边恕 《农业经济》2023,(9):91-93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目前存在着缺少全面的老年医疗服务政策、老年生活保障政策效果不佳、精神慰藉服务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基于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地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农村地区多元化养老服务水平、建设“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农村互助养老为辅”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老有所养”是农民追求的一种美好生活境界,长期以来,养老是农民自己的私事,自己攒钱或养儿防老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张家港市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使养老由私事变成社会的事。  相似文献   

12.
刘超 《农村经济》2022,(5):98-106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农村社会保险越来越受到政府、理论界和广大学术界的关注。郑功成(2002)认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停滞潜伏着巨大风险,主张分类分层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宜“进”不宜“退”,宜早不宜迟。“进”应该是正视现实,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而不是不顾客观情况一哄而上(王芳、王天意,2005)。鉴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计划生育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削弱,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过程中,在重视社会救助的同时,要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心来抓(刘书鹤,200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肖茜文 《山西农经》2022,(5):109-111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村带来进步与文明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现行的养老方式。以湖南邵阳县某乡镇为样本开展“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养老”调查,通过调研当地养老困境及原因、养老服务发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当地地情、人情与发展阶段,提出了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路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玮 《农业经济》2023,(9):94-95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难题,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我国农村养老困境的重要途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养老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可进一步增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为了让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真正落地,应该健全医养融合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医养融合服务管理人才,提高农村养老护理水平;强化医养融合服务的资金扶持,优化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加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市场化运作,促进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新农保”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经济支持,进而改善老人的养老质量。且“新农保”对于养老质量的改善效应,也需较长的时间间隔才能比较充分地呈现出来,因此,文章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运用DID与PSM-DID等实证方法,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显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从养老质量构成变量来看,“新农保”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养老保障的薄弱端——农村养老资源整合为研究范畴。已有研究虽然达成了“资源整合+多元主体责任”的共识,却忽略协同资源间的自由流动和承担责任的动态变化,且资源整合与农村养老需求的适配性研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源交换理论和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的有机结合,构建我国农村养老资源整合的逻辑框架,在深入剖析农村养老资源存在可及性及均衡性不强、多元主体配置能力差异大且效果不协调、养老资源价格标准与质量标准不规范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以需求为主导的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机制有三个特点:第一,从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最大两个因素——身体自理程度和收入水平出发,划分六类老年人群体并总结群体特征,用以判断和归纳养老需求;第二,构造农村养老资源整合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强调兜底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并辅以资产调查与情况调查的原则,本文详细阐述了分类分层分阶段养老资源整合机制向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资源监管与执行的具体内容;第三,提出农村养老资源整合阶段的二维分析框架,总结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将资源整合阶段的特点嵌入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养老资源整合机制的发展,以便实现资源供给的平稳过渡。最后从宏...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不是城市人的特权,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农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施行;其二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这两个改革对于农村老年人、农户家庭以及家庭养老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现阶段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现行农村的养老方式,描述了目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波  曾庆芬 《农村经济》2005,(12):91-92
西部农民养老形势严峻,就面临着全国农村共同的矛盾,又有西部农村特有的困难。在建立西部农民养老机制的过程中应该以“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为指导,给予西部农民养老的政策倾斜,以实现人人老有所养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力来源进行界定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笔者在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河南、安徽、青海以及云南等8省市的实际调查数据,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力进行了系统讨论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继续巩固农村养老家庭支持的基础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应体现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