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新闻     
9月22日,宝洁公司表示暂停其SK—Ⅱ护肤产品在中国大陆的销售,直至中国有关部门对在该产品中发现的违禁物质作出澄清。中国质量监管部门在发现SK—Ⅱ产品中含有微量铬和钕之后,要求宝洁公司采取措施。铬和钕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和其他疾病,但宝洁公司宣称,其产品没有添加上述两种物质作为成分。宝洁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该公司一方面认为其所有SK—Ⅱ  相似文献   

2.
《三联竞争力》2007,60(2):52-52
宝洁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李佳怡(Daniela Riccardi)的中国业务正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没想到天降奇祸——SK—Ⅱ风波,直接把她推向了“2006年最倒霉中国区总裁”的宝座。  相似文献   

3.
张锐 《大经贸》2006,(10):64-68
正如宝洁公司可以将SK-Ⅱ的失败放进企业的备忘录中时刻警示和敲打自己一样,“镕钕门”事件无疑强烈地触动了国内市场的监管神经,因此同样可以记入中国市场的风云档案令决策者与监管层解读和沉思。  相似文献   

4.
《商界名家》2005,(5):8-8
日前,SKⅡ化妆品被起诉一事又有了最新进展,据了解,南昌市工商局近日对宝洁公司作出了20万元罚款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想让头发顺滑就用“飘柔”、想去屑可以用“海飞丝”、想给头发增加营养用“潘婷”、想专业美发用“沙宣”——单单从洗发水产品中,宝洁公司就细分出多个世界著名品牌去抢占不同的市场。进人中国短短十五年,宝洁公司已经在中国日化行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攻城掠寨的强劲发展势头让人侧目。  相似文献   

6.
10月24日,宝洁公司负责人正式对外宣称SK-Ⅱ化妆品将恢复在华销售,在经历风与火的洗礼后,宝洁再次以神奇的速度,昂首回归中国市场!SK-Ⅱ事件在短短数周内有了起伏曲折的变化:先是强硬地拒绝承认产品存在问题,接着又是“艰难地”允许消费者可以在苛刻的条件下退货,经过全国媒体的口诛笔伐之后,宝洁做出了SK-Ⅱ暂时退出中国的决定,就在宝洁对SK-Ⅱ问题的处理上,被众多所谓的专业人士批判得体无完肤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宝洁就做出恢复在华销售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游昌乔 《销售与管理》2006,(11):116-117
SK—Ⅱ低劣的危机公关水平,导致一个质量事件演变成公关事件,从而使其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充满变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未雨绸缪”永远比“临阵磨枪”好。既然商业活动与风险共生,如果公司的决策者们个个手握水晶球,他们最希望从里面看到什么?近日,宝洁的“SK-Ⅱ事件”又一次成为热点,也再次地激起了人们对跨国公司危机公关失败的热烈讨论。在国家检疫部门检查出其产品含有重金属成分之后,仅仅几天,各大商场里原本优雅宽敞的SK-Ⅱ专柜挤满了前来退货的消费者,舆论的压力最终让宝洁公司宣布SK-Ⅱ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就这样一度被称为中国市场里高档护肤品的“第一品牌”的SK-Ⅱ,顷刻间轰然倒地,这样的结局可能让宝洁公司多年来在SK-Ⅱ品牌上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9.
小彭 《商业文化》2006,(10):74-75
从日本食品到本田轿车,再到九月国内最著名的SK—Ⅱ事件,一连串享誉全球的日本名牌产品在中国接连翻船,不仅使人们对“日本制造”另眼相看,也使“问题洋货”浮出水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商贸工业》2003,(12):49-50
说起宝洁公司(P&G),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无论是“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洗发水,还是“舒肤佳”香皂、“玉兰油”润肤露,亦或是“护舒宝”卫生巾、“佳洁士”牙膏,“碧浪”、“汰渍”洗衣粉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宝洁成功无秘诀关键是消费者至上创始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之所以能不断走向成功,说到底并没有什么秘诀,也就是许多经营者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消费者至上。只是,这一理念已真正成为宝洁人的共识,并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宝洁公司每年与超过700万的消…  相似文献   

11.
官司     
《商界名家》2005,(4):8-8
和光集团涉及八起诉讼案件;美电讯巨头涉嫌最大个人逃税案;高档化妆品SK—Ⅱ涉案被查封;世通欺诈案受害者获巨额赔偿;搜狐状告8848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12.
李涛 《中国工商》2002,(8):162-163
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宝洁公司从1988年进入中国以来,在日用品市场上刮起了一股旋风。有数据显示:{999年宝洁在中国大陆的产品销售额已超过130亿元。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四种洗发水占洗发水市场份额60%以上,汰渍、碧浪两种品牌洗衣粉占洗衣粉市场份额的33%……这些惊人的数据,令业内人士瞠目,也令同行们“眼红”。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窥其堂奥。在宝洁公司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现将“宝洁玉兰油全国店销”策划案公之于众,希望能通过一斑而窥全豹,希望它能成为打开宝洁公司成功大门的咒语。  相似文献   

13.
业界     
《中国市场》2007,(3):8-9
微软Expo将加入中国C2C战团,长虹16亿元“包袱”甩给母公司,中石化7.5亿金融资产难出售,朗讯正式宣布收购北电3G部门,SK—Ⅱ拟在京沪恢复专柜销售  相似文献   

14.
《三联竞争力》2008,70(1):46-47
继2006年的SK—Ⅱ退货风波之后,中国大众消费品市场营销的大师级人物宝洁2007年再度遭遇尴尬。这次的麻烦来自“牙防组”这个烫手山芋,宝浩曾经极力想撇清,想划清界线,还是招致全国消费者的怀疑和媒体的声讨,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都存在质量问题,都是几次被曝光,且炸薯条是名符其实的“垃圾食品”,甚至被列入“致癌名单”,却还丝毫无损地大卖?而SK—Ⅱ这种往人身上脸上“贴金”的“美的天使”,却如此脆弱,产品不得不回收,最终不得不暂时不再在中国销售呢?深度挖掘二者产品的内在因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黄文胜 《商界名家》2006,(12):31-33
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使美国得克萨斯产生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的戏剧化结果.非常适合形容SK—Ⅱ在中国的这次严重质量危机。  相似文献   

17.
陈浩  夏曦 《广告大观》2005,(3):50-52
2004年9月初,著名食用油品牌金龙鱼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中国粮油学会悄然发布的一纸文书,在食用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由此引发的“金龙鱼涉嫌虚假广告”等消息见诸全国各大媒体的报端。  相似文献   

18.
杨正良 《广告大观》2005,(1):i006-i009
2004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2005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圆满结束,招标总额达到52.48亿、同比实际增幅高达27.47%。本次招标最大的亮点,是著名国际品牌宝洁公司成为“标王”有关人士认为,世界最主要的广告主之一宝洁公司以5.85亿成为“标王”、是为大家十一年来所一直议论的“标王”现象盖棺论定,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年围绕“标王”诞生的种种现象与评价?如何解读“标王”的市场和社会内涵?这些都成为近来各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肖夏 《广告导报》2005,(5):107-107
将市场调研作为制定营销计划的前端工作是约定俗成并众所周知的。然而,对市场调研的使用在当前中国仍然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2005年1月15日,中国营销界的骄傲之一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对话栏目中对全国人民公开宣称他从来不相信市场调研,此言一出在调研界引起轩然大波。另一方面,由宝洁公司赞助的“中国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  相似文献   

20.
雅芳进入中国20年,一直不惜成本塑造“好孩子”形象,尤其是一举拿下直销牌照,为不少人所称道。套用雅芳的口号“比女人更了解女人”,其对中国市场则采用了适应中国潜规则的策略,显得比一般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但雅芳的“适应中国国情之行为”,涉嫌触犯美国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