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关于钱学森的科学观,我仅从他的宇宙观、他的科学技术体系构想以及他对科学的社会作用的看法这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统一而多层次的宇宙观 钱学森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不断扩大,永无止境。他依据20世纪物理学、天文学的成就提出,在人们观察和认识宇宙时惯用的“宇观”、“宏观”、“微观”之外,还要树立“胀观”与“渺观”。  相似文献   

2.
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将人类生存的荒诞蕴藏在一个含蓄的隐喻系统之中,表达了他对人类、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类处境的尴尬和现代社会的荒谬。  相似文献   

3.
侯珍 《新智慧》2008,(3):I0008
侯宝林是最反感别人当面叫他“侯宝林儿”的。这一“儿化韵”在他看来“轻蔑”的意味更多于“亲昵”。而且是与“小”、“贱”一类侮辱性的含义相关,甚至还表现出把相声这种艺术仍然当做“玩意儿”、把他这样的“艺术家”仍然当作“说相声的”或“臭说相声的”错误看法。每每遇到这类情况,他那极好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自己与对方都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张以宽 《新智慧》2005,(12):9-11
一、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礼乐崩溃。孔子向往西周盛世,不满当时现状。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孔子把“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既是孔子所理想的普遍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他把仁德作为治国之道。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礼记&;#183;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相似文献   

5.
“荒诞”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经历了由艺术表现手法发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的过程.本文分析“荒诞”作为审美范畴的内涵,全面阐述荒诞派文艺作品主要审美特征,深入探求荒诞派文艺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6.
语言世界图景是铭刻在某一民族语言中的对世界的看法。“职业”观念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心智构造之一。某种职业是人生活道路的投射,从事职业是人类生存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人们对“职业”观念产生的联想,反应了俄罗斯民族的个性、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谭旭玲 《大众商务》2011,(11):105-105
贝克特创作于1952年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其主体内容的荒诞是指剧本以畸形变态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人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形心态。其“等待”主题解释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环境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  相似文献   

9.
荣辱观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的要点在于“化”字,“以化成天下”。所以,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是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入手,对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体价值观,作了必要的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大特征:(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2)个人奉献的大小,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3)“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价值行为的根本原则;(4)“两个文明”一起抓,是社会主义价值规范和价值运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等重要观点,并对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生命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生命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生命认识、生命态度、生命价值观和生命信仰。美育一般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又以艺术美为主。生命观应贯穿大学生美育始终,正确的生命认识是大学生美育开展的基础,积极的生命态度是大学生美育开展的重要条件,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大学生美育的灵魂追求,生命信仰的形成是大学生美育结果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处境及其本质进行探询与反思.在《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之中,他以现实的暴力、极权与虚伪的处境为背景,用艺术的形式演绎追寻生命本质这一当代哲学命题.主人公托马斯在轻与重的思考与选择中,追寻着生命的自由,渴望着存在本身有永恒之重来拯救,而特蕾莎在灵与肉的矛盾中,也对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价值进行着抉择,而二者追寻的最终结果却对选择本身形成了反讽.他们的追寻之路暗示着人类所经历的思想之路,现实处境的荒诞以及存在本质的最终荒诞也正是西方存在主义的观点的艺术展现,而最终,作者给追寻者们的出路只是宁静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13.
民法的本位,从实质上讲是指民法的精神和根本价值取向。对民法本位的合理界定,对于构建合理的民法制度和民法体系意义甚重。民法从其产生以来,就是以权利为本位的,这是由民法的私法性决定的。所谓“义务本位”、“社会本位”说都是不合理的。在我国目前私法体系不完善,私权救济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强调民法的“权利本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关于“爱欲”本能的基本观点,将其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等思想相结合。一方面,马尔库塞试图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他拓宽了弗洛伊德的“爱欲”涵义,使其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他修改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爱欲与文明共同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发展蓝图。另一方面,马尔库塞试图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修正”:他引入“额外压抑”概念来修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他用所谓的“爱欲解放”论来改造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马尔库塞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其探求人的生存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的指向;陶渊明终其一生所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向生命本体的回归和对生命真性的追求和体验。而陶渊明以为本体的自然生命,也是他的诗歌本体。他以诗歌为人类立传,为人类的生命找到一种“真理”.一种自然的意义,一个大的意义空间。这种意义对一个物质化和技术化的时代是没有意义的,而对于人的生命本身,则是终极的永恒的意义。陶渊明的诗歌和人格都是超时代的。  相似文献   

16.
释道安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他在佛经翻译上的“五失本”说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先驱性和开创性的意义。“五失本”说虽是近乎朴实的翻译研究经验总结,但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当时佛经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弃质尚文,增删太多。将着眼点放在道安的后三个“失本”上,具体来谈谈失的是什么“本”,为何会有此三“失本”,并谈谈自己对宗教文本翻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六七年前,我发现老公在吃饭的时候.搛菜的手有点抖.我建议他去医院检查身体.他死活不去.说自己吃得下,睡得着.身体棒棒的.根本没问题。终于把他逼到医院做检查.这一检查可着实把我和我老公都吓了一大跳:高血压、脑血管二期硬化。后因治疗及时,饮食调养有方,手搛菜发抖的症状很快消失。在治疗期间,老公因为怕死.常常偷着多吃药,以为药吃多点.身体就好得快些,我明知老公看重生命的那份心情.可嘴上还打趣他:“不着急,药多吃了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还是照医生的吩咐吃吧.你不就是被病魔轻轻的抚摸了一下吗?咱们多找医生抚摸几下你就活蹦乱跳了。”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以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时代背景,刻画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彰显了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后人类”图景下的生命形态及生存困境,表征时代,展望未来,敦促人类从新的视角审视人类自身,批判性思考“后人类”时代人类究竟是谁,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游戏起源说”是王国维的纯文学观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不游”这一说法则引申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标明并加以论述的“游词”之说。这一说法也曾被学者明确提出过。本文把“游戏”之“游”与词之“不游”结合,意在概括出王国维文学观中的最为根本的东西,并通过对这一概括的阐释加深对王国维的文学观的认识和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宗教的圣经和工人阶级的科学的“圣经”都传播极其广泛。本文以信仰的不同传播方式来比较两部“圣经”的起源、内容、目的根本不同,宗旨在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