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岩 《农业经济》2005,(3):30-31
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将呈现“四个不会变”的总趋势:一是全国总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的趋势不会变;二是全国耕地面积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缩减的趋势不会变;三是全国粮食总需量不断增加的趋势不会变;四是立足国内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会变。因此,从整体上和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将是偏紧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粮食史,是一部改革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起步早、举措多、成效多。但是,中国粮食流通体制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还急需深化改革。然而历史的教训揭示深化改革,必须以全国中长期粮食供求总趋势为出发点。从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世纪之交的粮食变化,其呈现出“五个不会变”的趋势:一是全国总人口每年增长1000多万的趋势不会变;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缩减的趋势不会变;三是到本世纪初全国粮食总需求量5亿吨以上的趋势不会变;四是立足国内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会变;五是粮食在国…  相似文献   

3.
最近,《人民日报》记者就如何科学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前景,中国在21世纪有无能力实现粮食自给这一为世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我国长期从事粮食问题研旯的专家丁声俊研究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丁研究员说,粮食,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分析全国粮食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到2000年,全国每年人口增长1000多万的趋势不会变,耕地总面积每年缩减几百万亩的趋势不会变,全国粮食需求量将达5亿吨以上的趋势不会变,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以上的趋势不会变,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会变。丁研究员认为,粮食悲观论站不住脚,中国…  相似文献   

4.
丁声俊研究员撰文分析,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的粮食供求将会呈现“5个不会变”的趋势:全国总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粮食直接消费增长的趋势不会变;耕地面积缩减、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起减、且大部分是熟土良田的趋势不会变;居民食物结构不断改善、动物蛋白食品消耗量增加、粮食间接消费增长的趋势不会变;在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立足国内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会变;作为特殊重要商品的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双基础”地位不会变。这“5个不会变”构成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战略思想基础。据此,…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近日在河南、安徽农村考察夏粮收购时指出:农业是基础,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放松。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未达温饱,什么时候都不能说粮食多了。他反复告诉农民:粮食不怕多,收购价格不会降低,种粮不会吃亏,希望大家放心发展粮食生产。朱镕基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确实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应当归功于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国粮食大幅度减产,减幅达9%之多,但并未牵动粮价大幅上扬,而且许多专家学也认为去年粮食减产不会导致今年粮价大动荡,其最主要依据是,我国粮食供需情况在总量上基本还是供大于求格局,只要这一势不变,粮价仍将保持相对平衡或稳中略升,笔认为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还是多一点冷思考为好,现有粮情深处潜在着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才是正理。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有些人忽视抓粮食生产,甚至对过去抓粮食生产的同志冷嘲热讽,讥之为“粮食书记”、“粮食县长”、“粮食乡长”,认为这些同志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缺乏市场意识等等。 我们要问,发展市场经济与抓粮食生产有何矛盾?粮食生产不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所需的农副产品从何而来?又怎么能有市场经济的繁荣?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说过:“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人们不会忘记,我国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有多少人因吃不饱而患浮肿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粮食生产上了几个新台阶。无粮不稳,无粮则乱。当“粮食书记”、“粮食县长”、“粮食乡长”是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粮食安全不只是在生产端,要树立新型的"农研工商运消——粮种粮耕农业、生态科技研发、粮食提升加工、数字商业物流、食物终端消费"大粮食产业系统营销观念,它包括:数量安全、品质安全、经济安全、物流安全、生态安全五个层面。即在宏观调控上,跨界联合相关各部委统筹协调;在区域管理上,建设粮食产业各主体的网络化参与机制;在生产经营上,充分发挥企业化机制以升级产业配置效能。——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专家智库委员会主任喻义洪说。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但自1999年后,我国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增长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县域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与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充分了解其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于指导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方法,对吉林省1980~2012年30多年来粮食生产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集中度高;近3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面积、总产、单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水稻、大豆为辅的生产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过去30多年来,玉米主要种植区以长春与四平市为中心向西北与东南扩展;水稻主要种植区从中部向西北扩展与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大豆主产区有向东北部聚拢的趋势;基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播种面积仍有小幅增长的空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地区为白城市与松原市,玉米播种面积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与粮食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逐渐明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匮乏,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和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交换,实现国内粮食的总量和结构平衡是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一、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我国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粮食贸易中的重要成员。从建国至上世纪60年代,我国是粮食(包括大豆,下同)净出口国。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基本是粮食净进口国,平均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粮食和棉花发展中的不协调始终是一个突出问题。80年代初期,粮、棉连年大幅度增长,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但近三年粮食和棉花生产同时出现新的停滞局面,需求明显超过生产,在种植面积和进出口安排上又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急需研究新的对策。 一、我国粮食、棉花供给和需求变化的趋势 (一)粮棉产需变化的特点 38年来,从总体上看,在大部分时间内粮食和棉花具有共同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调整种植结构 改善粮食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粮食生产形势和供求关系的发展变化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优化粮食品种质量 ,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这也是粮食部门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 ,粮食生产上了几个台阶。全国粮食逐步由长期紧缺转变成了丰年有余和相对过剩 ,粮食结构性矛盾愈来愈突出 ,好的不多 ,多的不好 ,无市场竞争力。其负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约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是品质较差 ,无市场竞争力的粮食…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的粮食政策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近日,有媒体对我国的粮食政策提出质疑:"中国政府一方面说外国人不会卖粮给我们,一方面又禁止人家卖给你,是自相矛盾。大量的粮食走私是因为中国过高的粮食补贴造成的。中国应该减少粮食产量,大幅降低粮食关税,进口更多便宜的粮食。"报道打着市场经济的幌子,又自诩站在全球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立场上,一时蒙蔽了很多人。上述报道的观点包含着以下几层含意:一是世界粮食供应是有保  相似文献   

15.
尽管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庞大国家群体,而且粮食购销体制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上却有大致相同的趋势。 (一)从压低粮食生产者价格向粮食生产者价格支持方向变革;从粮食购销价格倒挂,财政补贴模式向减少财政补贴,使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相互接近的方向变革 纵观发展中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采取  相似文献   

16.
加入世贸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第一个角度,目前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不会在数量上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一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充足的库存,这些库存对于最近两三年的粮食供应问题是有保证的,二是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我们现在有2000多亿的外汇储备,如果要适当的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点粮食,我们还是买得起的;第三就是国际粮源比较丰富,比较充足,比如小麦,小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库存增加,库存的增加导致现在价格疲软,应该说从粮源的角度来看,这几年从国际市场上可以买到我们想买的粮食.所以我判断,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表现在数量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生产在本源上决定流通,这是经济学中的公理。农产品价格改革突破口定在销区,这是正确的,但是最终解决根本性问题的,还是产区的改革。我国的粮食生产不论是从世界粮食市场的动态上说,还是从国内需求的增长趋势上看,都应大力发展,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却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地受制于粮食的流通环节:①流通渠道狭窄,在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农业发展情况看,粮食生产仍是农业的主体.从20世纪60~90年代中期,世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20世纪末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粮食总量仍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迁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主要粮食产区,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多个因素,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趋势预测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动态地反映了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少、人多和生产力水平低这一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将会长期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即人均有粮约400公斤。但这不是粮食问题的症结。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建立起一套能够促进和保证供给与需求平衡,粮食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格调节机制。我国粮食计划价格长期偏低,而且很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灵活而及时的调整,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刺激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粮食计划价格不能随着经济发展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国家财力有限,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