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求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要与WT0的规则相适应,有力推进了财政国库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并实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实现财政资金集中管理。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发生,自2001年起,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进行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黑龙江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是从2003年12月1日开始试运行的,迄今已有近1800个预算单位参与国库集中支付结算体系。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系统改革的重点之一。实现集中支付后,国库资金的划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国库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3.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国家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监督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收支管理制度。它将改变原来预算单位分别在商业银行设立账户,分别存储,收付,核算财政资金的运转方式,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支出由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通过代理银行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歙单位。预算单位原来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性资金账户都要逐步取消。[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地区财政支付管理制度改革,是以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帐户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推广实施,这也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国库与当地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纳入财政集中支付的单位80个,目前利开通国库集中收付业务,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有力的支持了财政改革,按照内容完整、项目明细、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原则,深化财政预算编制改革。更加全面、细致地编制部门综合财政预算,为顺刺实施财政直接支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原有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敞进行的.这种运作方式存在种种弊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商;资金长期滞留商业银行;财政资金使用缺乏监督等等。因此,必须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发生,自2001年起,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进行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2001年选择了6家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支付制度改革试点,据了解,首批试点单位包括财政部以及水利部、科技部、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6家单位。2002年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又增加了20多个试点单位。2003年,新增约40个中央部门进行支付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7.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所有财政资金的收缴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结算和支付,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缴拨,是我国国库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个制度通常也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以往的预算单位分散、多重设置账户,财政资金分散收付的方式相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主要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贾爱瑜 《会计师》2010,(10):94-95
<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的缴拔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其目标是进一步优化管理,最终实现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我国从2001年开始改革试点,历经近10年时间的发展,截止目前,中央及36个省、单列市及自治区已全面实施了改革,部分地市及区县也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此项改革工作。但笔者发现,改革实施过程中,各地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实施方案也做了一些调整及变通,虽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有的已影响到了改革成效的发挥,甚至形成了新的安全隐患,背离了实现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的目标取向。为此,怎样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本文拟从机构设置、预算管理、动态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管理建立了以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管理制度,但在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探讨,促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何娟 《甘肃金融》2013,(8):73-73
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资金的拨付以实拨和集中支付两种形式存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集中支付占的比例将会加大。集中支付以财政部门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商业银行代理支付财政预算资金,最终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进行清算,财政资金统一从一个账户体系支出,有效抑制了乱开财政账户的现象,减少了资金在途的延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乔天锋  王璐 《甘肃金融》2013,(10):25-27
开展国库现金管理,进行国库资金运作和增加管理效益,客观上要求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建立综合性的财政预算体系。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施以来,把原本分散、沉淀在各部门账户上的资金集中到了国库,加上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增收,国库库存余额快速攀升。在此基础上,国库现金管理逐步开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集中收付改革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影响,旨在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有效开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延伸,是新时期一项重要财政管理改革。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缴拨方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周金鹏  叶斌 《中国金融》2001,(9):55-55,57
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是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积极推进财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对规范国库资金管理,提高国库工作质量,促进财政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为确保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对人民银行国库工作,特别是国库会计工作的现状及其与实行单一帐户制度之间存在的差距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我国国库部门现行的运作机制与新制度要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一五末期,我国全面实行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财政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标志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实现集中收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从源头上解决了当前财政集中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加大人民银行国库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为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集中支付业务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从制度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有效举措。2001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18号),原则上同意了《财政国  相似文献   

16.
一、国库单一账户下中央银行国库服务职能的分析(一)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中央银行国库服务职能的影响分析1.国库业务工作量增加。近几年来随着财税改革和预算单位收纳方式的改变,目前已形成征收机关多、预算级次多、纳税单位多、纳税笔数多的局面。单一账户制度建立后,财政资金的收支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支付方式由原来的直接拨付到预算单位,改变为由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拨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供应者,这意味着原先的一笔拨款将拆细为多笔,国库的工作量将成倍增长。2.国库核算方式发生改变。(1)账户设置的改变。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当前,“公共财政制度”三项改革正在开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其主要的一个方面,它在我国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的重点,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中央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十分蕈视,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务院领导更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十五汁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建立单一账户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是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稳患,需要在改革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取消了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内、外资金账户,支出一旦发生,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不存在非单一账户下出现的多个转账环节.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之前,都是财政可统一支配和调用的资金.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率和使用效益。本文仅就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