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扶贫先扶智     
记者采访中听到两个故事。这一天正逢赶场,某乡一贫困户携全家来到驻在镇上的省直党建扶贫工作队,说家里没粮食了,请扶贫队救助。扶贫队员感到很诧异,上个赶场天不是刚给他家100公斤粮食吗,怎么才隔5天就没有了。原来这户人家得到100公斤粮食后,当天就卖掉50公斤,一家人在镇上的馆子吃了一顿,还给孩子买了衣服、糖果。临回家时,嫌扛50公斤大米费力,又卖掉了25公斤。无独有偶,一乡领导送给其帮扶的贪困户100元钱让其购买种子、化肥发展生产,谁料,这一贫困户竟把这100元钱作为去亲戚家吃喜酒的“人情”费了。如今,这两户贫困户…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两个人生活.一天早上,丈夫出门干活去了,老婆到街上去买肉,付钱时才发现忘了带钱,只好对卖肉的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肉我先拿回去,等会儿送钱来."她把肉拿到家后,洗来洗去,水面浮起了一层油,她就用这一锅水煮饭吃,那块肉仍旧退给了卖主.  相似文献   

3.
“吃”门锁(小故事)年初在李村查帐,发现上年仅门锁就买了162把。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村,怎么集体一年就能用了那么多的门锁呢?是发给了群众,还是被小偷偷“吃”了呢?一天,查帐组长到代销店闲转。闲聊中,代销店的小掌柜说他去年只进过一次门锁,总共只...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经济》2005,(9):51-51
吃月饼“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吃南瓜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  相似文献   

5.
在苏北农村,有一个沿袭了几千年的习惯,即一户人家如有两个以上的男孩,其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时,就要为其置办宅基,甚至盖好房子,以方便孩子将来成家立业。  相似文献   

6.
李倩 《中国土地》2012,(3):8-11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蚂蚱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这里的耕地地块小、布局分散,某户农民家竟有大大小小75块地。从2006年开始,当地实行耕地"小块并大块",这户人家的75块地并成了四块,虽然只种了其中的两块,但效益比过去种75块地还高。  相似文献   

7.
从瑞典南部城市延彻平往南3公里便到达斯迈登生态村。这个村庄三面为森林环抱,一面是稻田,环境优美宜人,全村十几幢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都漆成紫红色,每幢住两户人家。这个村是瑞典的第10个生态村,于1992年动工兴建,1994年初建成。目前这个生态村共有24户人家。生态村的住宅与普通民宅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从瑞典南部城市延彻平往南3公里便到达斯迈登生态村。全村十几幢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都漆成紫红色,每幢住两户人家。这个村庄三面为森林环抱,一面是稻田,环境优美宜人。这个村是瑞典的第10个生态村。这里的住宅于1992年动工兴建,1994年初建成,随后迁入第一批居民。目前这个生态村共有24户人家。生态村的住宅与普通民宅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 ,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小时候 ,家里穷 ,早晨起来 ,用以裹腹的 ,是那种一斗玉米、二斗谷糠磨成的糠面 ,母亲把它攥成圆圆的 ,用清水煮出来的窝窝头。父亲是那种最地道的、老实巴脚的庄户人 ,他吃饭用的是那种现在很少见到的粗瓷大海碗 ,碗口大、半寸厚的糠窝头 ,他每顿要吃三个以上。每当看到父亲那狼吞虎咽的样子 ,我小小的胃口总是被吊的高高的 ,也把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吃白面馍馍,那时是一种奢侈品呢 !  有一次 ,我到一位小伙伴家玩耍 ,他老爸是大队干部。看到这户殷实人家的灶台上放着黄灿灿的玉米面…  相似文献   

10.
镇南种羊场有两种不同的职工家属住宅:一种是农场盖的外表好看、房架高大的砖木结构平房;另一种是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由工人自己盖的土房。前者每栋造价为2,200元,住四户,每户平均为550元。而后者同样盖一栋住四户人家,只需投资320元,每户平均为80元;它比前一种造价要降低587%。按照农场的现有25栋住宅,它共需投资55,000元,只能解决100户的住宅问题。如果把这笔  相似文献   

11.
大山,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尽头。国家级贫困县普安县高棉乡拉寨村的200多户人家1062人就生活在这个重峦迭障的山旮旯里。拉寨村是一个山的世界,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走二三里路见不到一两户人家。大山把山里与山外分隔成两个世界,大山带给拉寨人的是贫困和落后。 然而,在兴义总段扶贫工作队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帮扶下,拉寨村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乐平市浯口镇瑶冲村,是个少数民族村,也是农发行的扶贫村。村里十多户人家,全是瑶族。江西少数民族不多,以前听说较多的是畲族,瑶族很少听说。村里人说,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祖上先是从湖南迁徙到福建,然后又从福建迁到江西的,不知有多少年了。这十多户人家,就在这一个小山村  相似文献   

13.
老巷     
当侧耳细听隐约可辨小镇泛起的微火煮粥样的鼾声之起时,老巷便显出一付年高学者的派头,青砖砌就的一身,古雅而闲寂,如水月色从狭窄的上空挤进来,漫过杂草丛生的瓦楞,鸣虫在不知名的砖缝草际间低低吟唱,此时,独自走入老巷,心无所营而物无容扰,静谧而安适。阴雨连绵的日子,老巷的每一块青砖都浸满了水气,温润而潮湿。小巷因此便弥漫起比平常更为浓烈的阴郁的气息,它似乎在诉说着久远的家世家风,叫游子不敢作奢华想。老巷最早是两户人家的分界线,然后各自在两翼云连开去,复阁曲房,柱壁雕镂,连窗洞户,人丁繁衍。每个院落大约住七八户人家,有大门有么门有天井有亮瓦有黑底烫金堂额,都是老巷的后代,人们便如一家人一样生活着。张家缺米就到李  相似文献   

14.
在珠海斗门区井岸镇西埔村顺风围,一片片工业厂房中间,排列着七八排矮小的砖瓦房,房子只有两米来高,参差不齐的红砖和灰色的石棉瓦构成了这里的基调。这就是井岸镇“代耕农”聚集地之一,因为这里人基本来自广西,当地人都称作“广西村”。在这里,最多时曾经有大约50多户人家,300多人,现在随着土地被征用,许多人已经离开,目前只有十来户仍然住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两个人生活。一天早上,丈夫出门干活去了,老婆到街上去买肉,付钱时才发现忘了带钱,只好对卖肉的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肉我先拿回去,等会儿送钱来。”她把肉拿到家后,洗来洗去,水面浮起了一层油,她就用这一锅水煮饭吃,那块肉仍旧退给了卖主。中午,丈夫回来吃饭时觉得奇怪:“今天的饭怎么这么香?你放了什么东西?”丈夫话音刚落,老婆就眉飞色舞地把买肉的事讲了出来。谁知她丈夫听到一半,抓住老婆的头发举拳就打,嘴里还骂个不停:“亏你这傻婆娘还讲得出口,你怎么不把肥肉拿到水缸里去洗呢?假若放到水缸里去洗,不就有好…  相似文献   

16.
在城里住的时间久了,很多韩国人又选择回归农村,并且热衷追求田园生活的人不断增多。据了解,韩国归农人口2011年超过了1.05万户人家,是2012年的2.6倍之多,达历史最高水平。所谓的"归农"是指那些本来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搬家到农村去住的这种情况。这种归农现象基本上是从上世纪末,也就是韩国爆发经济危机开始的,近些年来发展很快,2010年韩国归农人口是4000多户,一年就增加了6000多户人家,23000多人。  相似文献   

17.
一盼政策能兑现。中央有好政策 ,农民高兴 ,但往往在一些山区农村 ,好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比如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 ,至今很多地方不能落实 ,原因是怕税收政策难落实 ,该从实征收的却按户或人或田均分。例如某地有一个村 ,田地被国家建设占光了 ,农民却每年要上交16445元的农业税 ,有个村全村很少养猪 ,全村900人 ,每年却要摊生猪屠宰税8530元。二盼规划能长远。制订规划完成目标本应是严肃的事情 ,它要求围绕一个目标 ,一抓到底 ,一任接着一任干。可是有些领导却怕吃人家剩饭 ,急功近利 ,凭着自己爱好抓发展 ,不仅影响了群众…  相似文献   

18.
在衢州市衢江区庙前乡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百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姜孟村。姜孟村四面环山,绿竹滴翠,林涛起伏,一条小溪从村中穿过,环境优美极了。  相似文献   

19.
一条条水泥道路连接着一户户绿瓦青砖楼房的人家,一幅幅壮家新农村、新面貌的画卷舒展在摆龙湖大坝下的壮乡村里……。这就是丘北县2008年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情牵他留山     
正将扶贫的种子种在他留山深处,丽江分行为精准扶贫探路。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玉水行政村下属的玉黑嫫、树柏佐村民小组是农发行丽江市分行精准扶贫挂钩点,位于他留山深处,是依照山形地貌的自然条件顺势形成的小村。村民各家之间大都只有长年踩踏出来的山间小路相联系,偶而有几处人工粗略修垫铺设过的路段或石阶。村里从一户人家走到另一户人家,雨水天里有时需要在浸泡着污水稀泥几乎无法称之为路的烂泥沟里趟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