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梦洁 《北方经济》2011,(19):81-82
一、引言2011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账单":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涉及37.4万个项目、187.3万笔债务。同时审计显示,融资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第一大举债主体,2010年末包括贷款、企业债等在内的全部债务余额为4.97万亿元,分布在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但根据央行6月1日发布的《2010年  相似文献   

2.
何谓宏观成本 国务院已经专门下文,彻底清理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可见兹事重大。 截至2009年末,依据央行口径统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09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正常建设进度(三年)估算,2010年贷款余额或会上升到10万亿元,2011年或有可能达到12万亿元,这是预期内的。  相似文献   

3.
《宁波经济》2011,(9):3-4
中国人民银行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央行调查结果还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至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不久前国家审计署公布了一个数字,地方的债务高达10.7万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疾速扩张,2011年6月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比2008年和2009年的债务余额分别上涨23.48%和61.29%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被视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透明度与规范性,推进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进程的重要一环。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与  相似文献   

5.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不断增加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达5.26万亿元,较2008年初增加了两倍左右。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收入比高达3:1甚至5:1,远高于60%的国际警戒线。如何有效化解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成为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全国31个省份,2008~2018年的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通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金融机构贷款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正相关,即固定资产投资额越大,地方政府债务越多;金融机构贷款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呈正相关,且金融机构贷款额增加一倍,政府债务余额将增加约2倍。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决算支出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对本省政府债务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家审计署2010年6月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首次披露了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审计调查了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此次审计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特别是2009年地方债务增长迅速。在审计的2.79万亿元政府性债务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报告显示,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8.
6月10日,阂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  相似文献   

9.
周自军 《中国经贸》2014,(20):131-133
近年来,各种广义上的市政债券,已通过企业债、“打捆贷款”、集合信托投资产品乃至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出台。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广义市政债券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务院2009年年初决定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仅仅时隔半年,2010年6月18日,我国再次批准以中央打包的方式发行总额为438亿元的债务。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本文依托2011年四省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背景,引入科学合理的结果评估,可以为地方债券发行风险管理提供战略引导与改进方向,有利于提高发债风险管理质量和效能,有利于逐步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上升为左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因素。预计到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将超过GDP的30%,达到11万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当“美债”、“欧债”一系列债务危机在2011年成为社会“热词”之后,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也将在2012年迎来今后几年的偿债高峰.那么我国目前的政府公共债务规模怎样?政府隐性债务是否安全?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应该如何认识?这些日渐成为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文章即围绕上述几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12.
地方债Q&A     
什么是地方债? 全称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如地方政府债券)、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企业举借的债务)、其他相关债务(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拳借的债务。地方政府虽未提供担保,但如果债务单位出现债务危机,政府会承担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13.
余金玉 《浙江经济》2014,(17):53-5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性债务为30.27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7.89万亿元,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债务的集中到期,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陡然降温,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紧缩,金融部门对政府贷款"明松暗紧",致使地方政府"腹背受敌"。"旧债还不起,新债借不到","拆东墙补西墙"、饮鸩止渴的尴尬处境,让政府的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4.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存量债务额度。置换范围是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确定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中、2015年到期需要偿还的部分,置换形式是到期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进行对接。本质上,这一举措延续了一贯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思路,即严控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存量债务,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非理性盲目扩张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文章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现状,分析了地方投融资平台运营模式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增长的关系,对未来3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所引致的债务风险做出了判断,并从债务管理监督、平台经营与内部控制和债务风险防范等多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引致的债务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下称"《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这次"抽查"是继2010年审计署对全国地方债进行全面审计后的再次摸底。而在上次审计中,这36个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便已占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2万亿元)的31.79%。  相似文献   

17.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开会,议题之一,便是考虑要对地方政府发放债券重新关上"闸门"。所谓重新,就是曾经开过的这道口子,权衡利弊,考虑再三,这回下决心要重新关上了。书面的表述是:"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此举一出,引发热议,有举手赞成,认为早就该关的;也有表示反对,认为不宜妄动的。人大常委会为何商议重新禁止地方债券?其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务越积越多,再不关闸门,要出大问题!去年6月,审计署发布2010年审计报告显示,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10.7174万亿元!其中政  相似文献   

18.
贺军 《上海国资》2013,(6):17-17
短期之内,中国的地方债务并不会演化成崩盘式的风险。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中外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央政府正在对地方政府各类融资平台进行持续的调控,商业银行纷纷对地方融资收紧信贷,近一两年新发展起来的信托、理财等融资渠道,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调控。而近期不少外资评级机构、投资机构和基金经理先后唱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也是其一个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2015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阐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形成原因和现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指出融资平台存在过度信贷,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存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最后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使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为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为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加剧了地方债务的膨胀。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现状、原因及风险,为地方债务的管理提出了警示,有利于规避政府债务违约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