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根植所在。现代社会风风火火的“创新运动”背后却是创新理论思路的严重混乱。直面社会现实。如何进行现代的理论创新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关键。借助深刻的哲学视野,重新厘定创新活动的内在层次.以及各层次内容的不同地位;充分尊重和借鉴中华传统文明,并且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深刻的生活体悟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反思和社会现实的批判。这才是进行现代理论创新的根本理路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精辟总结,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属性。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模式在实践上的不断完善和理论上的不断自觉,是中国模式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哲学学科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性和实践品格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要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将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寻求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互动与平衡。哲学创新要注意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整个人文知识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学科。然而当前高校的哲学教育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进行哲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发挥哲学在素质教育中所应具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7.
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在于推动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理论创新的时代责任。理论创新的核心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四年后的10月,世人的目光将再一次被吸引到太空--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即将成为现实。
"太空"领衔着中国高新科技的前沿,在这金秋"嫦娥奔月"的科技十月,谱写出的是新中国不断自主创新的新篇章。
当58年前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历史的新发展,中国科技在一片从"无"到"有"的"废墟"中不断重建,就在这一不断重建过程中,中国人以一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科技创新精神,一次次奏响在金秋的十月。
而十月,不仅是国庆的十月,也是科技的十月。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中国科技路径,并从历史中寻找创新的哲学与智慧。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被誉为“美国精神”。倡导自由,追求民主是实用主哲学的精髓之一,奉行民主、自由、多元的实用主义哲学为美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进取哲学,为美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用主义注重实践的方法论,是美国创新机制形成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用主义鼓励人们去大胆假设,勇于冒险为美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进一步完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实用主义所提倡的“逐步改善”的原则,从思想方法上对创新思维和创新制度给与了正确的指导,促进了美国创新机制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青年德育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担负着多种角色,但其中首要的角色是广博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学习者,这一首要角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发现问题的需要,是实践探索的需要,是成长进步的需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要担负好这一首要角色,必须要有广泛的学习领域、多样的学习途径和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在《土家族哲学通史》中,萧洪恩教授从民族哲学思想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以土家族人的生活及历史变革为基础,将土家族的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强调了兄弟民族哲学思想发展的特征性,从而拓展了中国哲学的范围和对象。 相似文献
16.
海信集团以创新为本,始终坚持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整体观为要,正确处理可能与不可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在宁波有这样一家企业:她以传统文具为主,却做出了渗透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市场:她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文具企业:拥有60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专利;她是中国文体协会纸品本册专业委员会标委会成员,曾主持起草、修订20余项行业标准;她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创新设计可达12000多品类。 相似文献
18.
19.
20.
产业结构调整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就有过关于均衡方式与非均衡方式的激烈争论,以纳克斯、罗森斯坦一罗丹为代表的均衡论者认为由于某一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往往是另一部门所需的原料或中间产品,产业部门之间具有互补性。因而各产业部门必须同时发展,同时推进。均衡发展一方面要求经济运行中的高度计划性,这不仅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背离,而且计划也极容易发生偏差,中国计划经济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要求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对资金短缺的中国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与均衡论相对应,非均衡论的主要倡导者赫希曼、斯特里顿、罗斯托等强调要通过促使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部门和较高的增长可能性的部门优先发展,来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利用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比均衡发展理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适合非均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