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燕萍 《发展研究》2016,(8):95-100
隐性知识转移对于区域间创新型企业发展、升级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阐述隐性知识转移对于福建省创新型企业整体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分析当前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现状,设计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框架并分析该激励机制框架的效果图,提出促进福建省创新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知识转移的广度、密度、速度、交互性这四个维度建立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四维度模型,在知识转移的三个阶段对影响四度的关键因素进行参数化分析,包括供应链上知识转移活动的参与主体数量、知识保留率、失真率、再吸收率等,列出了知识转移有效性系数的初步表达式,最后提出提高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求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选择夏新电子为研究案例,对其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研究表明,产业转型企业通过媒介识别并挖掘原有产业知识,利用技术学习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实现伪隐性知识转移,而人员转移是实现真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创新与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系统地探讨了知识创新的过程实质,即是包括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3个阶段的一种知识流动过程;研究了知识供应链的概念、特点和模型,通过对知识的转移层次研究,建立了知识转移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基于知识供应链的产学研联合所具有的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提出供应链知识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第一,供应链纵向上长期联盟的各节点企业之间极少共享各自在供应链运作中的采购、生产、发运和退货知识,合作支持他们实现专业化;第二,这些企业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相似性主要源于供应链目标管理知识和供应链运作中计划知识的共享。这些特征支持知识输出方在贡献知识后获取收益,因而使主动推进供应链知识纵向转移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周杰 《技术经济》2012,31(3):48-52
分析了供应链联盟企业的知识转移管理能力(包括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联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有用性、速度和经济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协调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供应链联盟的知识转移速度、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沟通能力能够提高知识转移的有用性、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高知识转移速度;联系能力以信任为中介,能够有效提高知识转移的有用性、速度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供应链中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使供应链内成员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在阐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中知识转移与扩散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文化差异与供应链知识转移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维度的测量量表进行设计与改进,共收集了226份调查问卷作为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采用SPSS 19.0和AMOS 20.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差异与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机制正相关,与合作伙伴关系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当上下游企业联盟进行技术创新时,核心知识存在很大的泄露风险,企业会对核心知识采取保护措施。通过比较企业独立创新和联盟创新的不同绩效,以知识转移效率和核心知识保护程度为关键变量,建立不同情形下技术创新收益函数模型。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效率和核心知识保护程度越高,联盟整体效益越好。因此,联盟企业对知识的保护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采取适当的知识转移策略提高联盟绩效。  相似文献   

10.
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取决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的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通过对74家进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企业实证分析,证实了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相关关系。知识转移动机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机会和能力,并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机会通过改变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发生。企业间知识转移能力在企业间知识转移活动中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激励机制对新创企业知识转移影响的主导作用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在将激励机制划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激励机制对新创企业知识转移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仿真分析了工作价值、心理契约两种内在激励机制以及股权激励、薪酬激励两种外在激励机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并就两类激励机制及二者互动对转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能有效促进新创企业的知识转移,且二者存在互补耦合效应,据此可为提高新创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初步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流动的影响要素及指标,运用结合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要素效用进行了测评,并分别选取了以制造业和IT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来作为算例设计对象,比较不同链条的知识流动效用和侧重点。通过算例设计证明了知识流动过程中存在条件选择,对不同的供应链链条有不同的要求,以制造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侧重企业间合作的效用,并在知识嵌入特性上对技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以IT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在同样重视供应链合作的基础上,强调人员的知识领域及水平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假定项目型组织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纳入总承包商给予专业分包商基于监控信号的奖惩结构,构建了基于监控信号的项目导向型供应链跨组织合作激励模型,并与传统激励模型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模拟与模型算例,研究了监控信号对激励契约设计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监控信号,总承包商可以收集到更多有关专业分包商行为选择的信息,通过调整对专业分包商的奖励和惩罚力度,可以促进专业分包商采取合作行为,降低其机会主义行为,也可以降低总承包商对专业分包商激励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创业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转移能够为创业带来持续发展动力,但一般的显性契约无法消除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传播者可能存在的短期行为。从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机制出发,将声誉模型与委托代理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拟合隐性知识传播者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动态激励模型,分析了声誉效应在提高创业社会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效率中的作用,探讨了声誉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有效发挥隐性知识转移中声誉效应的激励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占领市场制高点的核心能力。引入知识供应链的相应理论,将企业的知识供需置于整个知识供应链之中,通过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缺口,从整体到局部、宏观到微观、战略到战术不同层面来培养和发展企业知识管理的结构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仅要重视内部创新力量,同时需要依托外部力量,充分发挥外部知识资源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认知行为理论,采用多元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方法,分析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知识共享和供应链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对知识共享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知识共享在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与技术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供应链协同正向调节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并正向调节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企业知识联盟界面管理稳定性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出联盟界面管理稳定性的表现形式,即价值溢出性和关系风险性。然后,根据知识转移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构建了知识联盟界面管理稳定性机理模型。最后,通过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获得了知识联盟界面管理稳定性的形成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Shapley值及Gahp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收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供应链知识共享中难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问题,基于供应链知识共享及分配评价理论,结合供应链自身特点,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收益分配体系。在传统Shapley值算法基础上,加入新的修正因子,利用群体层次分析法(Gahp)和Yaahp软件求出修正因子,并给出算例进行验证。认为分配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规避了合作企业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将定性问题定量化、模糊问题明晰化;引入修正因子的Shapley值评价方法更具合理性、公正性,也更利于调动联盟企业的积极性;基于Gahp修正因子的计算,使得专家自身的权威在Ahp分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网络型知识组织成员跨时空的隐性知识交互逐渐成为常态。时空交错的复杂性和隐性知识的默会性使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避免的知识损失,如何减少合作过程中的知识损失成为网络型组织知识管理的难点。界定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错时空合作的内涵,并进行分类和举例,运用种群生态模型对错时空合作的知识损失进行描述和解释,分析了知识损失与情境依赖性、知识共振性以及媒介还原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成员错时空合作知识损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