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利用1998—2010年西北五省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做出定性分析,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西北五省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就业水平以及总抚养比等,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应通过发展地区经济、建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扩大“五险”覆盖面、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等措施不断增强财政社会保障能力,有效促进西北地区经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静态面板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中国1998—2012年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固定效应、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正的显著影响,即老龄化是导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的原因;而少年儿童抚养比与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基于此,为缓解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并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提高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98年-2015年的数据,通过对不同口径下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许多制度性缺陷: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虽逐年增加但增长率波动较大,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虽多但面临结构失衡和城乡断裂问题,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距问题仍然十分显著,同时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事权与财力不匹配现象.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社保支出内部结构、完善农村社保制度体系建设、加大社保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社保权责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民族地区1995年以来12年的各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归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归并后的各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我国民族地区事业支出对GDP增长呈负相关,其余各项财政支出对GDP增长呈正相关。现阶段民族地区财政应进一步加大教科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适度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农业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继续适当控制事业费支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2003-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地区间保险业发展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储蓄的差距、经济开放程度的差距、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储蓄、加大社会保障的支出和加大西部保险市场的开发力度能够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对各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待遇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A模型对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的综合技术效率分解并进行静态分析,然后用Malmquist指数法对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效率在2009~2015年7年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效率水平不理想,只有13个省份达到DEA有效。各地之间综合技术效率有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地区间效率值也不同,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同一区域内部之间效率也存在差异。200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由增长转为衰退,整体上各地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多数地方的综合技术效率有增长趋势,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呈现下降,大部分省份都有较好的规模效率。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描述社会保障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以往的对社会保障水平从宏观上进行测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98~2006年的数据,运用Eviews3.1软件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的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重点研究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度最高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以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对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的总体状况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只有加大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调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才能缩小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9.
谭伟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6):18-22,39
本文利用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两者互为因果;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就业增长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1%,就业增长0.041%。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资源在各地区间的配置是否均等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均等化程度.通过泰尔指数法,以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均等化水平,发现区域内的不均等已成为农村社会保障支出非均等的主要矛盾,因此站在公共财政的角度,提出了财政支出政策应着重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内的不均等问题,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随农民的转移而转移.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问题,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一直存在着争论。从社会保障支出的角度审视中国的税负水平,在阐释税负衡量维度和指标的基础上,将宏观税负、税收痛苦指数、社会保障支出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将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税收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其他类型财政支出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民众承担的税负水平相对较高,税负不公现象存在。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基于社会保障支出的税负公正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支出仍需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是维系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维持社会安全与稳定底线的一种最基本层次的公共服务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从社会保障人均投入、社会保障投入水平,还是社会保障投入比重来看,我国省际间差异均呈现“U”型轨迹。实证研究表明,省际间社会保障服务及其差异程度,既受政府的供给能力、供给意愿、供给成本等供给因素的影响,也受居民的体制性需求和项目性需求的制约。其中,供给能力和供给成本在省际间存在的较大差异性,成为阻碍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实现的主要原因。为此,要逐步缓解财政能力的悬殊差距、减少社保供给的成本差异、确立民生优先的一致意愿、消除城乡体制的二元分割。  相似文献   

13.
北欧以"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闻名于世,是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他们享受高福利但是也必须缴纳高税赋。高额的赋税支撑着瑞典高福利的社会保障支出。在瑞典的社会保障支出职能上,政府间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合理的财政分权以及事权与财权的匹配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我国1990-2009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CS和社会保障支出PPS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技术,检验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增加,增强国民的消费信心;同时还要扩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2009年全国31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应用多种方差分析方法及Tukey检验等相关后续检验方法,将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分权度相结合分析其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财政支出结构有显著影响。财政分权度、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交互项对维持性支出比重和社会性支出比重的线性相关值有显著影响;财政分权度对维持性支出比重有显著影响,对社会性支出比重和经济性支出比重没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维持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比重有显著影响,对经济性支出比重没有显著影响。各地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时要综合权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分权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的层面分析了财政对社会救助制度的转移支付政策目标与效率评估的内在有机联系;利用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绩效做了评估;从社会救助基金配置和财政社会救助基金支出效率提升等方面,构建了财政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绩效评估指标结构体系;结合中国29省份的社会救助相关指标样本的经验分析结果,认为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应摒弃部分旧的评估指标,并建立新的绩效评估体系来完善和提高财政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效率.  相似文献   

17.
宏观税负的高低没有固定的判断标准,其合理程度取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建设比重偏高、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偏低、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等问题。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进行战略性调整,着力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公共财政,具体改革思路是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支出范围、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遵循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以及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公共财政,以此确定合理的、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居民消费率却逐渐下降。基于2005年—2012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法,分析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在东部地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会推动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而在中西部地区,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甚至起阻碍作用;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少儿抚养比提高有助于居民消费需求提高,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在东部地区起阻碍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推进中西部城镇化进程,突破城镇化进程中对居民消费抑制拐点,并加大对中西部老年人基本消费支持力度,积极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释放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矿产品的稳定、持续供应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我国矿产品消费量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青海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低、储量大、品种全、勘查开发潜力大,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应加强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力争形成一批矿产资源勘查战略接续区和开发利用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只能通过公共提供的方式。在我国,义务教育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但是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的义务教育支出在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义务教育的地区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途径.最终实现义务教育支出均等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