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宗河 《中国品牌》2014,(3):68-69
打车APP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但缘何如此备受互联网巨头的青睐,让阿里、腾讯甘愿为此烧钱?“我们公司正在和微信谈,以后你就可以用微信支付车费了。”1月27日,在腾讯的大本营深圳,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临近春节,腾讯和阿里却没闲着,1月20日,获得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宣布追加2亿元预算请全国人民打车,21日,快的打车随后宦布与支付宝钱包联手再投5亿元请客打车。  相似文献   

2.
新流量战争     
新微信侵蚀阿里边界,阿里主动"封锁"腾讯,原本清晰的巨头间楚河汉界突然模糊,看淡阿里,看好腾讯。微信5.0正式版上线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人和全球近6亿用户都在关注,它从"打飞机"游戏开始,却可能以打百度和阿里为目标,原来边界清晰、战火较少的BAT(百度、阿里、腾讯)之间,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发生激烈的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3.
《商》2014,(2):15-15
2013年6月阿里推出“余额宝”后.跟风的各种宝快速形成了“宝宝”俱乐部,甚至出现了“宝宝”大战。让人们期待已久的微信理财产品于2014年1月15日悄然上线,有网友感叹:终于没叫宝。叫理财通!互联网金融火爆一时,可是产品的同质化、名称的同类化、平台的同态化,似乎让人感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藏有隐忧。据说阿里巴巴已经快不能容忍各种跟风模仿者,近日看到一则阿里试图抢夺“海淘网”域名的消息.印证了笔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4.
《商界》2013,(11):144-144
10月20日,马云在阿里内网上表态:“在无线上没有建树,我们就不该考虑上市”。阿里员工被强令推“来往”,除开内部员工自己互粉,个人的粉丝数不过百,就没有年终奖。“来往”急匆匆地想超越微信,准备吃掉市场30%的份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并不是很清晰的阿里巴巴,仍然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而“来往”,显然已经被马云和阿里巴巴视为未来的最高一级产品,但马云以此种方法死磕微信,  相似文献   

5.
苏贝 《中国品牌》2013,(9):42-43
支付宝余额宝事件沸沸扬扬,阿里以互联网搅局者姿态高调杀入金融业了;微信5.0开通“微信支付”功能了;京东要组建京东商城的金融公司了;苏宁易购易付宝申请独立域名要变成支付业务平台了……  相似文献   

6.
《广告大观》2014,(9):81-81
观点制造@央视新闻:近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指出:(1)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需取得资质;(2)强调保护隐私;(3)实名注册,遵守“七条底线”;(4)公众号需审核备案;(5)时政新闻发布设限;(6)明确违规如何处罚。@央视新闻:《规定》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笑饮砒霜aa:一些公众微信到处评说各种不平之处,但往往都是捕风捉影。但凡批判必有其人,但凡正能量不见其踪影,是该管管了。  相似文献   

7.
姚莉 《商》2014,(3):146-146
从支付宝,到微信红包,再到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相互竞争,互联网金融已经从“概念”内化为“生活”。今年以来,阿里、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金融业。自阿里联合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之后,突然名声鹊起,阿里巴巴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陈伟达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今年四季度,该基金排名有望跳至前三,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将登居榜首。当然这不是民众第一次感受到金融业的强烈冲击,从人民银行剥离商业银行,到股市重建,再到人民币海外业务,事实上金融业已经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但自互联网金融兴起后,我们才真正体察到金融业的变化,普通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高大上的金融业则从摩天大楼里被迫俯下身来,认真面对不由他们掌控的市场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和冲击究竟如何?中国金融业是否又将面临一次洗牌?传统金融业还将继续存在吗?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蔡恩泽 《致富时代》2013,(10):34-35
2013年互联网市场封杀的"板斧"很忙在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硝烟弥漫的今天,曾经在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三巨头之间悄然发生的摩擦正逐渐演变为更加直接的对抗和冲突,以邻为壑,相互封杀。互联网"新三国"的博弈已经开始,接下来还会利用各自的优势来限制对方,以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各抱地势相互封杀阿里封杀微信又有新动作了。继7月  相似文献   

9.
李文月 《中国报业》2014,(20):23-24
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微信在新媒体应用领域风生水起,用户更是数以亿计,成为继QQ、微博之后最炙手可热的应用和最热门的即时沟通工具。但随着人们由QQ、微博转场到微信中,出现了许多的“微”语言、“微”写作,本文将通过浅析微信产生的背景和微信时代写作的特征,以此折射和探讨大众“微”写作的一些现状。  相似文献   

10.
潘瑞洁 《商》2014,(50):169-169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应用软件--微信( WeChat )。作为一款以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视频及语音等为传播工具的手机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也支持腾讯微博和QQ邮箱及插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二维码扫描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将内容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微信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  相似文献   

11.
刘禹泽 《网际商务》2013,(12):86-87
今年10月底,微信终于要向公众账号收费了,据说是每个公众账号的认证费用为300元。虽然对于很多企业和商家来说,这个价格不算高,但相比于微博兴起之初,几个互联网巨头每天求着大号做认证还是好了很多吧。然而,这也应了一句古训“人怕出名猪怕壮”。关于收费合理与不合理的说法瞬时铺满了各大互联网站。  相似文献   

12.
马旗戟 《广告大观》2013,(12):25-26
微信在2013年的芬芳,引得中国数字营销市场格外斑斓。当然,这显然不仅仅是微信一家的绚烂夺目,在它周围无线移动互联网(以及伴生的大数据、云、物联网)产品和应用各自有着夺目的光彩,例如年底之际,阿里“来往”的强势入场和突出变现,就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3.
《商场现代化》2014,(4):55-55
<正>2014年刚开头,腾讯和阿里这两个互联网巨头在"理财通"VS"余额宝"后,战火又蔓延到"嘀嘀"PK"快的"上。阿里的支付宝绑定"快的",腾讯的微信联手"嘀嘀",一路吆喝着补贴返现、烧钱拉客占市场。大本营在北京的"嘀嘀"南下,总部在杭州的"快的"北伐,快速铺路蔓延全国……  相似文献   

14.
《商界》2014,(1):20-21
暗战总有天会被摆上台面,变成公开的战争。2013年12月3日,先是腾讯向阿里宣战,指责阿里涉嫌推广微信支付的负面信息,提出“堂堂正正地用产品—较高下”。随即,阿里旗下的“来往”应战,指责腾讯正在用腾讯系自有媒体,大规模制造阿里的负面。  相似文献   

15.
张明 《华商》2014,(12):60-61
作为国内农牧巨头的新希望近期一直试图摘掉传统企业的“帽子”,而将自己变身“互联网公司”。继1个多月前与国内酒类供应商平台1919联手跨界布局020之后,4月29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六和”)与国内电商巨头京东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圈子内,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即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绕不过三件事——生、死和腾讯。当然,这里的腾讯可以被捕象为一个“符号”,百度或者阿里代入到语境中也并无不可,毕竟这种语境指的是具有划定行业规则的能力,存人才、技术、资本、渠道等方面拥有强大优势的行业巨头们。抛开戏谑的成分,不难体会到,这则段子想说的是从业者对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存巨头阴影笼罩的市场环境下经营不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在2017年进入"真正的春天"。强调"真正",是与此前的"风口"之说相异。"风口"之说始于5年前的2012年,国内便利店销售额以两位数增长,连续3年增幅超过百货、超市、大型超市等所有其他实体零售业态。这股"风起"有两个关键词:O2O和互联网+。包括BAT(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与便利店尝试O2O业务,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便利店推行手机支付,爱鲜蜂、本来生活等互联网公司  相似文献   

18.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5月26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每天发布和转发微博信息达2.5亿条,每天发送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信息超过200亿条。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迅速崛起,在短短数年间,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网络发展第二大国。中国互联网整体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显示出强大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这一切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19.
李雪希 《中国市场》2022,(34):119-12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即时通信软件得到了迅速推广,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但是,如何吸引潜在用户和保留现有用户成了即时通信软件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以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了大学生对即时通信软件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整体偏好微信;性别、年级不同,偏好也不同;影响大学生偏好的因素中,功能需求为主导,社会影响次之。因此,文章为即时通信软件的未来设计提出了极简主义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祎 《国际广告》2011,(5):98-99
MSN被默认为白领必备的职场即时通信工具,但也面临拓宽用户群,提高用户黏度的问题。年初,MSN名片作为代言工具,吸引众多MSN用户及潜在用户参与,即掀起一阵“名片体”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