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家总是写他最熟悉的事物最为得心应手,这是不消说的,但如今却有一个他不熟悉的巨影站在他面前,要描摹出这巨影的一嘴一鼻,未必很容易画得像,那巨影便是流行于当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社会经济动脉。开放改革的经济建设既然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作家要表现生活,不管你是写工人写农民还是写知识分子等等,总也离不了要进入这个动脉,否则写的就是距离"现实"甚远。有的作家可能认为,我虽不懂得经济那一套,但是对现象的感知总是有的,  相似文献   

2.
田同生   《中国经济周刊》2006,(15):53-53
不曾谋面而能够认识一个人的最好途径便是阅读他写的那些文字,我认识黄铁鹰就是如此。先是在《万科周刊》读到他的文章,后来去过他的个人网站,再后来又看过他的书《斗大黄金印》,从而知道了他在生意场上打拼的故事。在他熟悉的人群中也有我相识的朋友。例如万科的王  相似文献   

3.
过文俊 《中国MBA》2004,(1):100-102
在一次外商投资合作洽谈会上,西班牙一家并不算大的公司的总裁对笔者说,全世界有9000多人在为我这个项目工作,可他的公司简介上明明写着正式在册员工3300人,他是不是在吹牛皮呢?后来据了解该公司的大使馆朋友介绍,这个老外并非瞎吹。因为他们分别与5个国家的若干家关联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除了其公司的员工之外,与其联盟的虚拟团队也成为该项目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见素第一次听哥哥这样痛心疾首地剖析自己。他激动地打断哥哥的话:"别说了,别这样说了!你是个好人,比我好多少倍。你往狠里骂自己,我真害怕……哥哥,你是老大,老隋家的苦你受得最多,多不容易。我明白你,我比什么时候都明白你……"抱朴的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他发冷似地磕着牙,说:"你不明白我。谁也不明白我。这也怨我自己,想的太多,告诉别人的太少。我跟桂桂夫妻几年,也没说完心底的东西。不是怕什么,是想得太多太多了,说  相似文献   

5.
对儿童画开始感兴趣,到作分析解读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扰,缘起于我教书生涯中遇到的一个感统失调的学生——小吴(化名)。小吴不善于表达,沉默内向,但脾气却挺大,时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打架。写作业的时候,他总会感到非常委屈,最后完成的作业也是偷工减料。作为小吴的老师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家长对他的"懒惰"也很是恼怒,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小吴没有任何改变。  相似文献   

6.
朋友与财富     
《发展》2012,(4)
一个人的财富存很大程度上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决定。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我也十分怀疑。但是,后来的一次经历使我体会到了这个论断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7.
第五个朋友     
许永礼 《走向世界》2013,(12):95-95
我丢失过一部手机,连同里面的联系号码。同城的号码陆续找回来了,远在异地的他,与我失去了联络。我跟他曾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一起做过工,一起写过诗,一起搞过小乐队。后来他杠上了“律考”,竟以4年的执着,最终取得律师资格,并任职于南方一家外企。  相似文献   

8.
《发展》2014,(3):40-40
正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现实与愿望之间总有太多的相悖,社会永远无法按固定的模式去发展,说到底,还是人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人。有的人之所以活得累,过得苦,那也许不是在于外物而是在于他自己,就像有些人动不动发脾气,那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别人太不讲信用了,说话做事总没有按他的意愿去做。表达的方式要是不对也是错误,生气  相似文献   

9.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们乘坐华西公司的轮船从重庆来到上海。当时我就在这个轮船的机器仓工作,工作人员有四五个,搭载的乘客有四五十人,有的是要回家的,有的是来上海做接收工作的。船过太湖,从苏州河进入上海。没想到的是,从此我就留在了上海。我是山东人,1942年去重庆后,进华西公司当学徒被安排在船舱里开机器。此番随船来到上海没有再回去,但举目无亲,我也处于失业状态。  相似文献   

10.
1994年9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将一份"山东省荣誉公民"证书授予了奥地利人卡明斯基博士,这是山东省首次授予外国人荣誉公民称号。作为奥地利联邦政府高级外交顾问、奥中友协秘书长的卡明斯基先生在获得这一荣誉后说:"我曾来过中国40多次,来过山东10多次。我曾因此吃过不少苦头,但我还要为奥中交流继续工作下去。"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卡明斯基便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后来在维也纳大学法律系学习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在以后从事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公法研究中,他多次接到一些中国案例,对中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卡明斯基博士就中国问题发表过许多文章,写过二十七本书,也因此受到国内一些敌视中国的人的攻击。在中国台湾问题上,他拥护北京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多次著书立说,敦促奥地利政府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在当外交顾问期间,他坚持从国际公法的角度阐述中奥必须建交的观点。在他任教的维也纳大学,一些亲台独分子的教授多次找  相似文献   

11.
我的民富观     
小时候,我是个农民。虽然生在新社会,但什么苦头都吃过,吃过野菜,吃过糠粑.甚至吃过树皮。只是命大,总算没饿死。后来慢慢长大了,尽管长期营养不良,但终究也长成了大人。小时候只知道饿,长大了,除了饿以外,更知道想。脑子里整天想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似乎没有停过。比如,我们这里为什么这么穷,怎样才能让村里那些辛辛苦苦、老老实实的农民吃上一顿饱饭。以前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学,也没想过要学什么经济学。但命运偏偏让我干上了这个我原本一无所知的东西。从1979年我发表第一篇经济学论文算起,至今已经20年。在这20年的…  相似文献   

12.
老实,如今似乎已经成为愚蠢的代名词.如果你想骂一个人,不用评价他的德行,也无须牵扯他的父母,只要说他老实,就是对他致命的一击,足以令他崩溃. 我的一位朋友,前不久因病住院.他怕被人以为老实不懂规矩,便连忙向主治医生送上红包.不料此事被同房病友得知后,连连叹息他“太老实”.病友之意,要做手术才送红包,朋友虽则住院,但并不需要手术,送什么红包!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过好几次我和"国宾"都是 "擦肩而过"。记得几年前我从香港到北 京开会,会议期间有一位台湾商人在知 道我是上海人以后,便问我是否知道"上 海国宾"?我原先还以为"国宾"是一家 星级宾馆(后来才知道是一家医疗中 心),差点闹出了笑话。"要体检,找国 宾',这句广告语在上海已经几乎家喻户 晓。你不知道?难道你没有去体检过?" 台商一边对"国宾"大加赞赏,一边用迷 惑的眼光看着我(他可能怀疑我不是上 海人)。还有一次是在香港,一位做服装 生意的杨女士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尽 管这回我没有出洋相,但对"国宾"仍说  相似文献   

14.
冯仲凯 《走向世界》2014,(26):60-63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写过一本《乡土中国》,是极小的册子,但至今仍被奉若经典.他说“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这包泥土,就是中国人的乡土碎片.  相似文献   

15.
邑人 《宁波通讯》2011,(24):58-58
夜里,翻看很多年前写的日记,其中一天,我抄下了这个句子:“人有多悲观看他肯失去多少,人有几许希望看他要得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距离百姓最近刘湛深为人低调而又谦和,第一次见面他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不能不要写我?"他这样说,"我没有什么贡献。15岁时下过乡,在农村吃过苦遭过罪,不过也挺好。之  相似文献   

17.
路遥创作上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有深刻的关系.路遥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路遥后来回忆说:“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路遥后来在其小说创作中对苦难生活的真切描绘,表现炼狱般的苦难生活,对一个真正的人性格的磨砺、精神成长的作用,都与他童年和少年时对苦难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体验有关.路遥17岁以前没有出过县境.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他有过革命的狂热,也经历了人生的沉重的挫败.但他没有消沉,也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不断地寻求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之路,最终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苏三 《西部人》2003,(12):44
有关余杰   王朔的书我可能买,但余杰的书我一般不会买,原因很简单:余杰已经钙化了.余杰就那一个谱肯定要摆终生,并且不同的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支持他.但反对他的读者恐怕都有一个理由:余杰不可能出人意外.一个作家走到这个地步也就是终结.余杰说过从头就能看到尾的人是个悲剧,但他不觉得自己是悲剧.   ……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是那个夏天——也就是姚志祥被评上建设柴达木盆地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不久,我来到格尔木管线团驻地,看到那份墨水蘸着鲜血写的申请报告,我就失去了一次对他更深层的了解机会。这次了解使我对他的人生有了豁达开朗的寥廓和提升。这之前我曾7次采访过他,也写了一些关于他的文字,比如《昆仑山中耐冬花》等,其实那是草,人们偏爱它便称其花。但那毕竟就是一朵花。花到了极致才为“魂”。这次我拿着这份申请报告找到了“花魂”。姚志祥和雪山上的耐冬花一起成长,从某个意义上说它只是他的一个身份,他的人生比耐冬花精彩,耐琢磨。  相似文献   

20.
《远东经济画报》2004,(11):94-95
演出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在人丛中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对方盯着我,脸上带着人们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时常有的那种表情,仿佛在说:“是你吗?”的确,15年前他在我手下工作。后来他跳槽到另一个城市。我自己也换了工作。从那以后,他结婚生子,事业上也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