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2008—2017年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盈余公告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Fama MacBeth横截面回归方法考察了公司高管和机构投资者的内幕交易行为。研究发现:(1)我国股票市场的盈余漂移异象在盈余公告前后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股价倾向于在盈余公告前(后)对“好(坏)消息”反应过度、对“坏(好)消息”反应不足;(2)盈余公告前,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净流入(出)与公司的未预期盈余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盈余漂移异象在不同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效应,在盈余公告前,主板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而在盈余公告后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股票日内交易数据构建订单流不平衡指标,考察了个人投资者在不同信息属性盈余公告上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及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人投资者倾向于关注好消息公告,公告期间股票交易量异常高,受有限注意力制约,其在公告期间表现出显著的净买入行为;(2)个人投资者的净买入行为引起股票价格在盈余公告期间大幅上涨,随着公告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恢复到常态,股票价格发生反转,上述发现验证了价格压力假说;(3)个人投资者的净买入行为引起股价在公告日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更为强烈,但公告后价格漂移对盈余信息的敏感程度下降,说明投资者关注能够提高信息解读效率。  相似文献   

3.
文章使用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检验了投资者关注、盈余持续性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越高的公司拥有更强的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并且,投资者关注越高的公司越能够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这表明,投资者注意力程度的提升能够加强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并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4.
重大盈余意外是妨碍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不正常现象,而企业声誉机制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管理层应重视企业声誉的构建和声誉机制的运用.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声誉与重大盈余意外发生可能性的关系,及其对重大盈余意外发生时市场反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声誉越高发生重大盈余意外的可能性越小;具有高声誉的企业在发生重大正向盈余意外时将引起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5.
笔者基于行为财务视角,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权衡.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且管理者会策略性地权衡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使用.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公司管理者利用应计盈余管理调增盈余,但随着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的不断延长,管理者利用会计应计调增盈余的行为减弱,而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调增盈余的行为增强.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初期,管理者不会利用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但随着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不断延长,管理者同时运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调增盈余.笔者的研究结论为盈余管理的市场时机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与经营现金流的信息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国内地股市为背景,对盈余的不同成分与经营现金流的信息含量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加入水平变量后的报酬一盈余模型解释力得到提高,同时经营现金流的信息含量得到体现.随着股市的逐步发展,投资者已经能够识别盈余的不同成分,永久性盈余比暂时性盈余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永久性盈余条件下经营现金流的信息含量增加.在暂时性盈余条件下,经营现金流整体上没有明显的信息增量.投资者并未将注意力重点转移到经营现金流指标上.  相似文献   

7.
杨秀艳  郑少锋 《技术经济》2007,26(1):76-79,60
采用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指标建立套利组合模型检验了我国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可以获得超额持有报酬率,从而证明了市场不能识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惯性问题的研究是金融学研究的一个热点。Fama(1998)承认,价格惯性与盈余惯性这两种异象的存在构成了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极大挑战。对两种异象的解释主要围绕着支持与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两条主线展开。近年来,一些研究从宏观视角解释与分析了这两种异象;该领域的一个新进展是将价格惯性与盈余惯性问题结合在了一起,有研究甚至认为价格惯性仅仅是盈余惯性的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9.
证券分析师是否会为了商业性目的而牺牲专业性?文章利用融资融券制度检验了鼓励交易动机是否会导致分析师有意提供偏颇的股票分析报告.卖空交易使股票在下跌过程中也能增加交易佣金,促使证券分析师给出更加客观的盈余预测.文章采用经过股票价格调整的盈余预测误差绝对值,作为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的度量指标,发现相对于存在卖空限制的股票,分析师对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短期盈余预测偏差降低了约0.014,长期盈余预测偏差降低了约0.019,但平均月度换手率上升了约10.9%.公司业绩和盈余预测难度的变化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文章研究表明,鼓励交易动机会使分析师发布更加乐观的盈余预测报告,而允许卖空有助于矫正这种商业性动机,增强分析师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10.
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在对上述问题分析过程中,要立足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结合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强化稳健性原则,保证会计制度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在对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盈余管理问题分析过程中,注重结合会计制度改革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行业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新解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于卖方行业分析师(简称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现象,本文提出一个新假说,即作为理性投资的代表者——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偏差会受到投资者情绪或噪音交易的影响,并通过我国的数据证实了该假说。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内行业分析师盈利预测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其次,构造月度投资者情绪指数,通过非参数和参数的统计方法,针对盈利预测偏差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两组数据,证明了情绪是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文献中对分析师偏差的绝大多数理论解释通常是基于经典金融学的框架,即假设分析师是完全理性的,其偏差主要来自利益驱动(他们供职的机构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本文认为情绪和利益驱动因素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释分析师预测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的实证计量方法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具体应计利润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以及盈余分布法,但是完美的计量方法并不存在。本文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提出修正总体应计利润法的模型、扩大具体应计利润法的运用、夯实盈余分布法的基础、审慎线下项目的计量、拓展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以及创新盈余管理的研究主题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上遭遇持续性绩效下降而陷入生存危机的制造类衰退企业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衰退企业的盈利信息披露战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衰退企业而言,操纵信息披露的根本目的在于影响与改变关键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认知与态度,维持他们对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为复苏绩效、摆脱生存危机赢得资源与时间。因此,与其他非衰退困境企业不同的是,业绩亏损与否并不重要,而其所面临的破产风险的大小,现金流的短缺与否以及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才是决定衰退企业是否采取操纵盈利信息披露时间和透明度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投资决策是一种信任决策,会计信息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增进投资者对代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因此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投资有用性。本文主要研究投资者对代理人的信任水平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并检验制度环境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投资者对代理人越信任,盈余信息含量越高;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提高盈余信息含量,但是这种影响是通过投资者对代理人的信任而间接实现的,当控制了信任水平之后,制度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有限理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泓 《财经研究》2007,33(10):61-72
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过程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被视为一个黑匣子,文章从投资者认知能力出发,针对股票交易价格呈现出的扎堆现象,研究了不同股票会计特征的相似性与这种扎堆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归纳,文章发现,由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特征使得他们并不能通过会计数据去有效预测未来的现金流,而是通过一个"捷径",即使用会计信息建立一个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系来进行决策,价格的扎堆现象和历史粘性是这种会计信息使用模式的结果,从而对破解这个黑匣子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17.
R&D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李翔 《技术经济》2010,29(3):5-12
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R&D支出的信息披露现状,并实证检验了其长期和短期市场反应。研究发现:长期市场反应下,股价对R&D支出的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吸收,投资者能区分其会计处理、披露的规范程度以及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性质;短期市场反应中也存在股价对R&D信息的选择性吸收,并且投资者能区分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规范程度,但对于非高科技公司则无明显反应。  相似文献   

18.
信息传递模式、投资者心理偏差与股价“同涨同跌”现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股价"同涨同跌"又称"股价同步性",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近年来财务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本文收集1994—2004年中国股市的相关数据,用R2度量股价同步性,对股票收益的"惯性"和"反转"与R2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发现:(1)总体上,我国股市不存在"惯性"现象,而存在显著"反转"现象,并且反转效应随着R2的上升而逐渐减弱,两者呈负相关关系;(2)不同市场态势下惯性和反转的表现形式不同,且与R2的关系也不同:牛市阶段存在"反转"现象,且R2越高反转越明显;在熊市阶段存在"惯性"现象,且R2越小惯性越明显,说明不同市场态势下股价同步性的生成机理不同。对此,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与心理行为互动关系的新解释,丰富并完善了股价同步性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 2 0 0 0年中国的微观数据 ,运用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在考虑异质性和选择偏差的基础上 ,估计了 2 0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 :与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收益在人们中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在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种重要的实证现象 ,即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择。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工具变量法都难以对这种选择做出合理的估计 ,我们的分析框架弥补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 2 0 0 0年中国 6个省区城镇青年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为 43 % (年均近 1 1 % )。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后 ,较之 80年代及 90年代初期 ,教育的平均回报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对于资源地区走出“资源诅咒”困境意义重大,但一直被学界忽略。创造性地将信息化发展水平引入“资源诅咒”论述中,采用DEA—Malmqusi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3-2017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分析了信息化发展水平在资源依赖与GTFP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导致资源依赖与GTFP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信息化发展水平低于门限值时,无论资源依赖程度如何变化,它与GTFP的关系总是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即位于“资源诅咒”部分,而当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无论资源依赖程度如何变化,它与GTFP的关系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即位于“资源祝福”部分;②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显著影响资源依赖与GTFP的倒U型曲线拐点右移的要素,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能推迟或阻止“资源诅咒”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