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市场化是对当前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行为的一个比较恰当的概括,同时这也应该是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政策取向。从准公共产品和混业经营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绩效除了涉及自身外,对商业银行和政府财政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面对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政策性银行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政策性功能更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首先必须对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有正确的定位,规范政策性银行行为,正确处理与商业性银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松  李娟 《商业研究》2008,(2):188-190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保险不能实行商业化运作,而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可行之路。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必须深化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建设;必须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十年来,始终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不断加深对农业政策性银行本质的认识,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艺灵 《消费导刊》2009,(13):86-86
本文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现状出发,找出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相关法律制度,资本金充足率不足,业务种类单一等。并提出了改革政策性银行需必须应对的问题:经营规模的选择,兼顾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以及与商业银行的竞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强调了要改革金融体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十一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的阐述,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就是要把传统的政策性银行要转变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上可持续的、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体制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政策性银行正面临新的挑战。政策性银行要得到发展,必须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功能,转变政策性资金配置目标的侧重点,摆正政策性银行在我国金融组织构架中的位置,调整有关法规并提高其科学性,改善财政补贴机制,尽快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我国于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十多年间,政策性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农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策性银行在建立和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经营和改革中存在资本金比率低,业务范围窄,风险控制率高等困难,针对这些难题,有效的应对策略是: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其法律法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一行一策”等.  相似文献   

9.
闫祥 《科技转让集锦》2011,(19):197-197
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制度有缺陷、政策性和经营风险大、不良资产多。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政策性银行,也都有过类似问题,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本文论述了政策性银行改革与转型问题,重点是弄清楚中国政策性银行现阶段适合什么样的改革模式,最后总结中国政策性银行应该商业化改革,但仍要发挥政策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十年来,始终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不断加深对农业政策性银行本质的认识,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健康向前发展。其中加强和完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的建设,对农发行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更是目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农发行企业文化的培育既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农发行的现状,通过客观分析明确其应有的内涵,找准其着力点,总结出一个具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为农发行将来的发展注入新的…  相似文献   

11.
王黎明 《中国市场》2008,(19):118-119
农业产业化是伴随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长足进步、市场运作下出现的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它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和城乡利益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璐  孙璐 《商业研究》2008,(2):170-17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农村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也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产品流通的畅通,尽管我国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总体看,农村市场法规体系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发展对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涉及农村流通的重要法规尚未出台,一些重要商业活动领域仍存在法律规范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造与建设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为此应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农产品、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现行农村的基本经营组织形式,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也面临着经济实力较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生产规模小不易形成规模经济等问题。我国完善新的农村经济体制,应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建立多种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以提高农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其在市场交易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进程,不断健全农村经营体系,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越发达,资金需求量越大。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资金的趋利性,使资金不但没有大量注入,反而大量地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农业和农村,在市场经济下显得尤其突出。必须改革现行农村金融政策、体制和机构,建立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桑弘羊参与并主持了诸如盐铁酒专营、均输、平准和统一铸币权等重大财经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这些改革政策起到了既增加中央政府财力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作用。如今借鉴桑弘羊的财政政策和理财思想,得出以下启示:政府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资料必须由国家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协调,要正确把握农工商业三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要充分培育并扩展市场,特别是要培育农村市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农村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良好形势.我们必须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本文就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审视和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丛丹阳 《商业研究》2005,(7):141-144
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要积极推动我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大连锁,小超市”事业。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把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注重解决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较低、市场分散、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深化农村改革.应进一步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结合,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把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恢复建国初期确立的耕地归农民私有和非耕地(包括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道路等)归国家所有的复合型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