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自1999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财政部积极完善预算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改进预算分配方式,强调预算管理绩效,强化财政监督,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了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正>财政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选择。我国的财政体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改革开放后的财政大包干以及分税制改革后,至1998年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从而确立了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模式。步入新世纪,在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架构之下,我国财政相继实施了以部门预算、  相似文献   

3.
任继荣 《理财》2011,(6):71-72
自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以来,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初步建成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位一体的公共财政框架。而在财政预算改革中,部门预算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政府会计改革 政府会计改革是预算执行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是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重大创新。代表着国际上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顺利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制度创新是30年来财政改革的主旋律,更是1998年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以来的鲜明特征。制度创新,改革了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破除了旧有制度弊端阻碍,释放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量,逐步确立了我国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框架体  相似文献   

6.
2007年以来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入下滑通道,2012年中央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比为47.9%,达到分税制改革以来最低水平。中央、地方在财源分配博弈中主要反映了财权与事权的对比关系,从中折射出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转移支付规模过大、过度依赖房地产相关税收和非税收入等问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层级结构的微妙变化体现出中央、地方财政分成体制设计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改革中央、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层关系,提高财政运行效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张丽 《财政监督》2014,(6):65-67
正随着公共财政和水利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水利事业单位原有的预算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适应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新的预算管理方式已形成并逐步得到规范。从2002年中央财政将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分开编制后,项目支出预算对于加强、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水利事业单位在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验收及成果管理方面  相似文献   

8.
健全财政动态监控体系 推进预算执行透明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透明度是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标志。预算执行透明度是财政透明度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提出建设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以来,我国的财政透明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预算执行透明度也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认识推行公务卡改革的重要意义(一)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公务卡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国务院关于编制2008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犤2007犦34号)提出要"加快推行公务卡试点",中央纪委  相似文献   

10.
要消除上篇提到的种种弊病,审计成果已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治疗思路: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和规范的财政收支预算制度,已成为当前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财政监管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更新理念、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提高监管手段.抓紧构建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十五”时期财政国库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从2000年以来,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在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财政部门陆续建立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形成了新型财政国库管理体系。过去几年中,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建立现代国库制度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国债管理创新,努力改革和夯实预算执行管理运行基础,提高预算执行分析水平,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建没和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秀花 《金融与市场》2008,(3):43-44,48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多重设置账户分散进行的国库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对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重要内容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针对过去多年来我国财政资金管理弱化,财政收支管理改革滞后的状况,国家对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珊珊  朱瑛 《会计师》2011,(8):45-46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部门预算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央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部门预算管理体系日趋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新的财政预算编制框架体系和运行机制已经初步确立,部门预算改革成效显著。但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本文对我国当前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我国2000年拉开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序幕。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预算编制为核心,以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手段的预算管理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高校职能、体制、机制的特殊性.在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结合同类院校情况,对以下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俊 《山西财税》2006,(2):11-13
建立公共财政意味着要对形成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度集中的传统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预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以部门预算为基础模式的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全面展开。2000年起,我省也实施了部门预算试点改革。经过五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仍然任重道远。本文就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我国2000年拉开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序幕.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预算编制为核心,以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手段的预算管理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高校职能、体制、机制的特殊性,在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根据自身的工作,结合同类院校情况,对以下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华 《中国财政》2015,(2):30-31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政府财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在支持自治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运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预算法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管理的公开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等方面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是全面推进预算管  相似文献   

18.
政府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了计划经济时期预算制度的衣钵,大体上只保留了“政府收支计划”的外壳.无现代政府预算制度作为市场对政府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基本手段所应具有的基本内涵。因此,只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公共财政。1999年,我国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推进实施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此次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部门预算改革为切人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多项改革措施相配套,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念转变、制度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重新构筑对财政性资金的控制体系,在目标取向上强调对预算收支的全面反映和控制。这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政府预算、国家预算和公共预算的使用存在着很大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改革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选择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并认识到政府预算对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性。然而,在政府预算的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中,时常还会发现政府预算、国家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和税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后.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要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的要求,我国财政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公共支出管理领域。1998年以来,随着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逐步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