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放松金融管制(包括债券市场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都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形成泡沫的重要的基本原因。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也可能会在中期实施类似的措施。这将推动资产价格通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一个很难进入的城市,和内地以及台湾相比,它更西化,也更让人觉得异己。再去香港,所有电影、流行歌曲、小说统统都塞回了我的记忆里,香港的故事仍然太复杂了。 相似文献
3.
4.
管理“80后”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80后"一代所谓"80后"最初用于描述1980年代出生的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而后特指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前半期,年龄在20岁到29岁的年青群体。这个群体生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形成了不同于他们先辈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他们正在慢慢步入我们的社会,也将逐渐成为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从"泡沫经济"走向"金融危机"。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存在过热的风险,经济泡沫化的风险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国有企业走到20世纪90年代已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1996年,预算内国有企业的净销售利润率降低到历史最低点。朱镕基作国务院副总理、总理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国有企业摆脱自身的缺陷走出低谷。朱镕基在此后的十多年内主导中国的经济,成为继邓小平之后,对中国经济改革影响最大的政治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吴大红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9-21
<正>一、引言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总体的、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判断,是通过对众多统计数据的全面整理,做出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最终的判断,是对庞多繁杂的统计数据认识上的进步和飞跃,是对表征经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三年多。这几年正是我国文字改革工作摸索前进方向的重要阶段。我和国家语委的同志们一起,恪尽职守,艰难探索,为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做了一些工作。这是一段令我十分难忘的工作经历。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再预警不要紧缩货币,以保护弥足珍贵的内需。如果央行能够切实让货币供应量随着经济拉动力加大而被动放大,则中国经济内需必然提振。因为,中央保护内需的措施已经在逐步加力,一两年之间的内需稳定还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一再预警不要紧缩货币,以保护弥足珍贵的内需。如果央行能够切实让货币供应量随着经济拉动力加大而被动放人,则中国经济内需必然提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确定风险,中国实体经济下行的风险,股市、房市等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子银行引致的金融系统性风险,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转移叠加风险等。 相似文献
13.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地方政府改革也迈开步伐,取得一定成效,也还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已有的关于日本、德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第二种更为广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受生产结构转变的影响,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的变化,应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在预见力不足和要素流动有限制的既 相似文献
16.
17.
经常会有学者把现在的中国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晚期的日本相比,并得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结论。在他们看来,被高估的资产价值、过度投资以及超额的银行贷款都与泡沫崩盘前的日本经济出奇相似。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事情可能并非如此。中国人民对风险有着天生的抗拒心理,这从很多老人即使知道存款等于贬值,也愿意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就可以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18.
对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京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7):3-5
1997年,中国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经济适度快速增长,GDP增长率为8.8%,物价上涨率为0.8%。对1998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目前海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估计。 第一种看法,认为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调低了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预计中国GDP增长率也将明显下降,估计为5-6%。这主要是国际上的一些有关机构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20世界80年代,张瑞敏带领海尔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中国白色家电领域的知名品牌,张瑞敏也因为最早在国内企业中重视抓质量管理,而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锋人物。张瑞敏当时的管理理念及管理创新,至今还在影响着很多的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