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梅  吴浔生 《企业经济》2007,(7):139-141
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经费投入、产出以及实现分析四个维度对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同时,回归模型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因此,提高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而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关键。文章以2009—2013年深市中小板科技型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探究企业融资能力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分别以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企业规模五个方面作为企业融资能力的代理变量,研究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盈利能力对研发费用支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研发人员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对研发费用支出和研发人员投入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成长能力对研发费用支出和研发人员投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能力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受企业所处区域差异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R&D投入是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R&D投入具有滞后性,即R&D投入不仅在投入的当年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在投入后的几年内也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文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天津市主要行业的R&D投入滞后性与产业技术创新关系进行研究,通过与上海市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天津市主要行业R&D投入具有短期性、波动性的特点,针对该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R&D投入是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R&D投入具有滞后性,即R&D投入不仅在投入的当年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在投入后的几年内也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文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天津市主要行业的R&D投入滞后性与产业技术创新关系进行研究,通过与上海市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天津市主要行业R&D投入具有短期性、波动性的特点,针对该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婷 《辽宁经济统计》2010,(4):23-23,19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约占全省总量的3/4左右,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客观评价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状况,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首先对R&D投入、技术创新能力、经济绩效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R&D投入对企业经济绩效的作用路径---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梳理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的基础上,提出R&D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绩效的研究关系,及技术创新能力在R&D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最后,为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和企业R&D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提供理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秋秋  孙慧 《财会通讯》2021,(19):58-61
文章利用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投入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从企业异质性特征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都能够显著提升国际化绩效,且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内部控制、高政府补助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环境不确定性分别与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形成协同效用,分别增强了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突出体现在非国有企业、高内部控制、高政府补助企业中.  相似文献   

8.
以2004年—2009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三个方面分别考察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后发现,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相对不足,缺乏连续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及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反映绩效的部分指标相关,滞后效果不明显;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对研发投入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李慧  黄静  吴和成 《价值工程》2010,29(34):27-28
基于2000年-2005年制造业29个行业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制造业R&D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各行业R&D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显著,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R&D经费投入弹性系数较高,反映了这些行业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创新机会;而R&D人员投入弹性系数较低,说明我国制造业行业存在着冗员现象。针对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点,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才有能力决定和主导品牌的未来走向,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搞好技术创新,首先要从人才问题着手,加大创新人员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我们的企业往往是靠使用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生产产品,获取微薄利润。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对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引导自主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科技政策是各国科技政策相关主体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企业创新的方式、速度和深度问题;从管理学的视角归纳了创新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介绍了如何打造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构建创新架构等创新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3.
海尔认为,质量一定是全球化的质量,它不是静态的、孤立的,只有成功整合全球的资源,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只要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加入WTO,全球经营日益显现、信息技术日臻完善、顾客价值日趋重视的情况下,下述营销问题值得进一步引起大家的关注: 1.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从数量到质量,质量营销的问题, 受到了企业普遍的关注。企业的营销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市场上投入的多少,不再是比谁的广告多、谁的力度大,而是注重投入的质量和广告的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力决定世界竞争力的观点,扼要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系统探讨了创新的丰富内涵、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标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创新道路,深刻阐述了创新的重大意义,重点研究了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并用事实说明,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中心,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主力军和动力源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力决定世界竞争力的观点,扼要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系统探讨了创新的丰富内涵、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标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创新道路,深刻阐述了创新的重大意义,重点研究了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并用事实说明,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中心,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主力军和动力源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梁转琴 《价值工程》2012,31(30):10-11
技术创新活跃的任何一个时代,历史证明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无一例外。"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科技的文化是没有未来的。"我国科技创新的人文土壤贫瘠。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需要文化沃土,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引领方向、提供动力(精神、智力)、提供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郑蒨 《价值工程》2019,38(24):64-65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技术创新引领了技术进步。同时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项目团队的建设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起着推动激励的作用。项目团队的运行必须在单位可控的范围内。项目团队的管理模式是既要调动团队积极性,提供其相对宽松的条件,最大程度的发挥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强的特点;又要有效的减少创新风险,避免走弯路,保障技术创新的有序发展。本文借鉴了一下目前运行成功的项目团队的管理方法,介绍了相关关键节点,希望对别的项目团队的运行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子 《价值工程》2012,31(24):7-9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我国高校由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限制,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人才。  相似文献   

20.
提起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们会想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熟,成为国际社会纷纷仿效的对象。然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再好也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因为国情不同。且不说发达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发达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仅公众很强的法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严丝合缝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发展中国家可学而难以学到手的。以市场准人为例,发达国家只要把住了超市等流通领域的进货渠道,就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住市场准入。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公众购买力低下,超市只占流通领域很小一部分,超市不准人,就进入广大农贸市场或摆地摊,反正只要东西便宜就不愁卖不出去,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准入制度,标准再好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由此就不难明白,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再好,也只能在发达国家通行,而难以在发展中国家通行,至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