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新业态领域存在劳动关系不确定,法律法规模糊,平台企业管理缺位等问题,新业态青年从业者职业发展受限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对珠三角地区青年网约工的调查,分析其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四主体”构成的新业态青年从业者职业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2.
网约车作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产物,它与传统的运营模式存在巨大的区别。与传统出租车相比,网约车是一种新兴业态,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所呈现的互联网特征给政府监管带来高一层的难度。现行的监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共享经济下网约车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整个网约车市场和出租车市场的混乱,政府监管之路显得更加艰巨。文章通过对共享经济视野下网约车监管问题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从制定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网约车监管法律法规,建立网约车监管机制,健全网约车平台的行业制度等方面着手,为政府对网约车的监管提供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智能建造的发展为建筑业带来了众多新业态。从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及产业生态视角,分析建筑业新业态的本质逻辑,并从项目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4个阶段对新业态类型进行梳理。最后,针对建筑业新业态面临的挑战,从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完善智能建造背景下新业态的产业体系和改进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交叉与互补,催生了产业融合基础上的乡村新业态。当前国家战略明确了乡村新业态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并且数字经济有望加速乡村新业态步入发展快车道。文章研究表明,下一步,江苏需要探索促进各类新业态百花齐放、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主体、提升科技创新有效供给能力、提高扶持政策执行力度、加快乡村新业态转型提质、加速数字乡村建设步伐等具体路径,抢抓江苏乡村新业态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家生活、乡村风情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新业态。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出现较早,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味农业野趣。20世纪中后期,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形式的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刘雨涛 《特区经济》2012,(1):146-148
本文在分析旅游新业态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我国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针对旅游教育的主体———旅游院校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旅游新业态大发展的旅游人才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旅游新业态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人们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新业态正是旅游市场迎合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本文初步阐述了旅游新业态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新业态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旅游新业态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赵雨 《理论观察》2022,(10):118-122
劳动关系认定是新业态法律问题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判断标准,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陷入僵局。鉴于新业态并没有根本性地颠覆从属性标准的理论根基,因此仍可将从属性标准适用于新业态劳动关系的认定。但是为了避免新业态劳动关系泛化,保障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也应当对从属性标准根据次序和权重进行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安排,从而生成一套能够有效适用于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的方案。最后将此套方案与目前的用工模式相结合,完成外卖配送员劳动关系认定。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是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是创新文化业态的源泉,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新文化业态,是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利器,也是建成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特点,探讨江苏利用科技催生文化新业态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并且提出具体举措,为江苏文化新业态发展提供对策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青 《中国经贸》2023,(16):226-228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阐述了“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互促机制,分析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双碳”视域下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从坚持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提高四种能力,践行新思维、夯实新基础、壮大新业态、强化新引擎、完善新规制“一治四力五新”维度阐述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的POI(兴趣点)相关数据,运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标准差椭圆、重心、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从数量变化、分布特征、集聚情况几个方面厘清衢州城市旅游休闲业态分布规律,研究衢州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从整体来看,衢州市中心城区旅游休闲业态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周围县市的集聚形势尚不明显,数量上来看,中心城区尤其是柯城区相关业态数量较为丰富,衢西、衢北地区较为稀疏;②从各业态分布情况来看,各业态标准差椭圆的移动轨迹呈西南–东北走向,住宿服务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但尚未形成明显集聚中心,购物服务业态分布方向显著性不强,餐饮服务业密集程度高,各业态均值中心呈现向市中心集聚的空间发展特征,多数业态平均中心均位于主城区柯城区;③从各业态集聚情况来看,中心城区具有多核发展趋势,周围县区低密度点状集聚。餐饮服务业态集中在衢东北、衢北的城市腹地,购物服务、休闲娱乐、旅游景点业态的网点分布相似,住宿服务业态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核心辐射,远城区呈多斑点环绕分布,围绕旅游景点与交通主干线不断扩展;④从形成机制来看,市场环境、人口规模、交通条件是衢州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行业内部的相互联系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动能,不同影响因素分别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于衢州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中国探索”。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讲。黄奇帆表示,他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国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和新业态板块这三大板块都有巨大潜力,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杨丹 《天津经济》2013,(8):48-52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进程的日益深化,社会对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银行、保险和证券作为传统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难以全面覆盖实体企业的需求,而新金融业态凭借其数量多、运营方式灵活、覆盖面广等优点,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新金融业态反映了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发展新金融,对于各地改善产业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增强区域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我国主要的新金融业态进行梳理,分析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以期为各地新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新业态快速兴起,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新就业群体,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武汉市J区Q社区紧跟政策,积极开展新业态党建工作,探索创新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模式的有效路径,但仍存在组织参与不足、客观困难较大、缺乏工作资源、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将矩阵模式与新业态党建工作相结合,从构建党建矩阵、探索融合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进行措施优化有助于提升新业态党建效能。此外,通过分析武汉市J区Q社区内部的党建工作模式,探讨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为其他社区提供模式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持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处理好跨界竞争的关系,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从银行为主体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机制。新业态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在重构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也利用自身渠道和载体,培育新的产业链和业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快速集聚,经济增长活力不断释放,以网上零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持续发力,零售市场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网上零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对扩大消费品市场规模、提升零售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便捷化、高端化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仍存在着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供需对接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未得到全面推广等问题。为此,亟需从战略高度推动科技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并通过试点示范工程的实施带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和广泛渗透,不仅带来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且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特征的重大变化,从而涌现出大量新业态和新模式。随着以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或新产业变革的到来,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存在形式将进一步演化发展。这种演化机理对传统产业升级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对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不再只是来自于单项优势技术和产品,培育新业态和探索新模式已成为决定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政府而言,推动本区域产业升级的路径需要从传统环境下培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转变为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再转变到培育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上来。  相似文献   

19.
当前,以互联网金融、养老服务等为代表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态正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价值也正逐步显现,科学认识业态发展价值,剖析业态发展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对策,对于推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情境下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新动能,是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借助趋同模型,刻画“两业”融合与新业态演化的相关关系,并对二者间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解读。同时,结合“两业”融合典型事实,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两业”融合下新业态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业”融合度提高会推动新业态持续演化;“两业”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分别通过技术链重构、价值链整合、产业链拓展逐层推进,催生新业态;当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系数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升系数的乘积大于一定阈值时,“两业”由浅度融合变为中度融合,新业态随之演化,即部分转型后的制造品或服务品生产者转变为“制造+服务”生产者;在满足上述结论基础上,当交易效率大于一定门槛值时,“两业”由中度融合变为深度融合,新业态进一步演化,即部分“制造+服务”生产者转变为“制造+服务+信息”平台生态型生产者。为此,应大力培育技术链重构型、价值链整合型、产业链拓展型新业态,积极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助推新业态动态演化,最大化其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