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醇基燃料有效地解决柴油、煤等等燃料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在应用中已能有效替代柴油、液化气、煤等燃料的清洁能源。它改善了我国主要依赖石油和煤为主要原料生产燃料的能源结构,必将成为我国新能源体系结构的重要部分。部分缓解我国的能源紧缺矛盾,有利于改善环境,为煤、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WTO经济导刊》2014,(8):11-11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7月22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意见》明确,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传统汽车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大能源消等弊端日益曲线,因此需要实现能源汽车的转型升级。从个人因素、产品因素以及政策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提升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引导政策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船舶行业,其规模愈发壮大。但是船舶燃料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比如NOx、SOx、PM、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产生不利影响。此时LNG(液化天然气)应运而生,将其应用在船舶上,代替部分或全部的柴油燃料,不仅能够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还能够降低油耗,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该应用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当前LNG动力船舶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新能源船舶混合储能系统的发展能力,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策略,应对日益紧张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航运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加强自身对于船舶技术的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发展新能源技术,强化太阳能、风能以及各种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装置应用下的辅助设备材料,确保其使用寿命的同时,加强对安全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了解新能源船舶混合储能系统的同时,从新能源系统构建技术出发,分析新能源船舶双壁管的压力对船舶的影响,以控制船舶系统运行中所产生的的尾气,降低传统能源对于航行中产生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科学方法,对高碳能源实行有效控制,如煤炭石油等资源,以减少其消耗。将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的新能源的供给问题,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更好地进行资源利用。本文对我国有着代表性的四种能源进行了分析,分别是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能,主要是对目前这些能源的商业利用情况,以及这些新能源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列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汽车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小,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列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汽车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小,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一)多重产业定位加大发展压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  相似文献   

9.
《化工科技市场》2008,31(11):64-65
近日,通用汽车在清华大学举办了“聚焦中国、分享全球经验”——通用汽车可持续生物燃料研发媒体沟通会。通用汽车介绍了其在可持续生物燃料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和理念,以及基于全球能源安全及能源多样化的新能源战略。通用汽车并表示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车用能源及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燃料所产生的能量,属于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优势。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核电以实现燃煤、燃油、燃气电厂的化石能源替代,发展生物质能生产乙醇汽油、生物柴油以实现石油替代,成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论述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在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价格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产品定价机制、价格激励机制、价格补贴机制创新等方面完善价格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商》2016,(2)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法律的坚实支撑,本文从法律的视角出发对于经济的结构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文章首先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法律阻碍,在此基础之上,从法律角度探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明确法律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保障以及推动作用,政府能够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进行法律法规的调整,从而全面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财富》2010,(1):43-45
在历史上,巴西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然而,到2006年,巴西却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一巨大的转变要归功于其大力发展以生物燃料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如今,巴西在新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受石油危机威胁的日子已成为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是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通常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等。这里的开发新能源的单位和企业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系列过程,叫新能源产业。就我市而言,新能源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早,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通辽市“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新能源产业以风电为代表发展迅速,从2007年风电产业破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必然要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战略。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价格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政策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科学发展和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汽车等。在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关键词     
《商界》2009,(6):10-10
新能源 中国已经在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谋篇布局,力争在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比重从目前的9名提高到40%左右,占据主导能源地位。这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各子行业,尤其是风电、太阳能、核电、汽车清洁燃料等成为未来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8.
杜晓舟 《商》2014,(19):19-19
本文分析了火力发电厂燃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阐述了当前社会里加强其燃料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火力发电厂燃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强化发电厂燃料管理的对策,采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结构对燃料进行管理,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能帮助其提高燃料的管理质量,促进火力发电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海洋资源以及海上运输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推动我国造船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出台各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但整体来说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的比例仍然较低,能源系统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从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四个方面,构建了多能互补框架下我国电网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有效地评估电网项目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