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主要矛盾分析入手,指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重要的举措,并从户籍制度创新、就业制度创新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三方面重点论述存在的障碍,提出制度创新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战梦霞  傅瑞  战冬梅 《特区经济》2009,242(3):185-186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农地制度推行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而言,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我们应当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构建农地财产权新框架,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促进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创新刘鸿明目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大约2亿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这2亿人中,有大约6000多万人已离开农村,跨省区流动打工,形成庞大的流动过剩人口─-"民工潮";另外,尚有1亿多人滞留在农村中,构成潜在...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凸显了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问题的紧迫性。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线入手,对加快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进行初步探索,为促进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5.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宇 《北方经济》2006,(7):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也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多是制度性的,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走向市民化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长参考》2003,(4):8-13
  相似文献   

8.
李明 《发展》2003,(6):45-45
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加制度供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提供制度保障和制度服务,才能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改革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巨大差别和公民权利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如今城乡经济互动、开放一体的发展趋势下,已不合时宜。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在此基础上建设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村居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9.
张志新 《特区经济》2009,(2):161-16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分析,政府行为变迁直接决定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快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行为是当前和今后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首要问题。立足于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要求以及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这一现实国情,政府应该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土地制度、迁移自由、就业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作为,切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0.
转移农村劳动力:理性思考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中国经济要创造新的成功,必须改造传统农业,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是一次发展难得的机遇,久拖不决,路子会越走越窄。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这个问题又变得尤为紧迫。有人估计,我国目前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至少有1.6亿,对此,我们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高雅 《北方经济》2010,(4):78-79
本文利用河南省第二次普查获得的数据,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区分布及从业特点研究,发现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省外转移有下降的趋势、以东部为主的转移有所减弱、离土离乡模式有所改变等,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一方面反应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也随之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刘伯文 《发展》2004,(6):28-3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关乎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是关乎社会安定和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更有效配置的问题,也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和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鲍宇 《北方经济》2006,(14):9-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本文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开放潮》2005,(11):27-29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或主动或被动流向城市,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2002年以来,中央政府接连发出系列文件,主旨是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与规定;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做好跟踪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等等。2004年,中央政府又发文要求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2005年的中央i号文件更是将农民工正式列入了产业工人的队伍。福建省各地市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可以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与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经典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引入中国的制度变量,试图构建适合中国制度背景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同时,运用经验事实对其作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并分析了模型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沈阳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对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转移的方式有干个体、办私人企业、劳务输出等,转移的终极目标是到城镇就业(经营)并定居为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方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3,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  相似文献   

20.
宁建华 《特区经济》2008,228(1):121-123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充满着"活力",转移速度增快,转移规模增大。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以1978年为界,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至现在两个阶段,在产权理论的框架下予以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