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民营企业发展倍受关注的今天,记者采访了广西贵港市港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龚敏中。一走进他的办公室,就被墙上一幅幅的名人字画吸引住了,仔细一看,那都是真迹。经龚敏中董事长解说才知道,他与许多著名书画家有着密切的往来,甚至有深交,与他结识较深的有中国野风画派的创始人、著名画家张朝翔,中  相似文献   

2.
山东画家张宝珠的家乡历城离泰山只有一百公里地。他站在家门口,可以远眺高耸、神秘、隐约可见的泰山。从幼年用树枝在地上涂鸦时候起,张宝珠便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志愿:我要画泰山。40年后的今天,从泰山脚下,一直到玉皇顶,游人发现,不少地方都悬挂或者收藏有张宝珠的画。在泰山博物馆,珍藏有张宝珠的《汉柏凌寒》,走进岱庙的五凤楼,迎面会看到《唐槐抱子》、《铜亭迎旭》、《汉柏连理》、《天贶帝官图》。在他的一幅幅画作前,你会看到老干虬枝、脊坚神高的岱庙汉柏;偃盖盘枝、挺秀丰润的柏洞侧柏;离披倒趄、傲然屹立的对松山松树;勾攫盘回、奇姿超然的后石坞柏树;以及灵岩柏的幽淡静雅、根露藤攀;千佛山的严整谨细、率率天真……千姿百态的松柏跃然纸上,使人产生一种凛然、挺拔、不畏狂风暴雨的感觉,不禁对这些历经几千年炎黄春秋风雨仍具有伟大生命力的古柏苍松从心底里发出慨叹。有人曾这样评论:"如此细微的观察和雄厚的功力,非知泰山爱泰山者,不能为之"。张宝珠的画渗透着泰山的灵魂,这与他30多年来的艰辛追求分不开。他上百次地拜谒泰山,这里72峰的块块石板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甚至能认得出并记得住每一棵松柏的形态。他情系泰山,独钟松柏,留下了几千张素描、速写。1989年,张宝珠倾几个月的心血完成了令泰山人引以为自豪的巨幅长卷《岱宗望府图》。这幅28米的长卷,从岱  相似文献   

3.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凸显着鲜明的时代痕迹,历经时间长河的淘洗,沉淀了多少不能忘怀的岁月,让人油然而生出时光如梭的感喟。老照片,更是作为一种珍贵而特殊的史料,见证时代,保留历史。人生中有许多记忆,贮于照片。代康就是这样与"老照片"结缘。他收藏的第一幅也是最喜爱的老照片,是曾外祖与外公解放前的合照。外公头戴礼帽,有着一张严峻清瘦的脸。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一张全国著名的报纸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所学校的门口,开了很多歌舞厅、娱乐城、按摩院、夜总会,学校门口进出的学生还不如浓妆艳抹的"小姐"多。这使我联想到前些时候去过的县城也有这种现象,我还特地为此事找过当地负责教育的领导。他说:现在学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时,正逢是读大学三年级。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中,在“大办农业”的浪潮下,我们也停课,一人一把铁锹,到沈阳北郊去深翻土地。万军战地球,有机关干部,有大小企业职工,有大学生,有文化工作者,有街道的居民。一马平川,尽是人山人海,“大办农业”的大红旗插遍处处。广原上,有一幅四米见方的大红标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深耕多一  相似文献   

6.
《重庆与世界》2014,(11):56-57
已故著名画家水华说:“卢德龙的字初看有些稚拙,但越看越有味道。”卢德龙,长着一张腼腆的娃娃脸,逢人便笑,和他坐在一起聊天,时时都能听见他那温和舒心的哈哈声。这还真想象不出他能写出一手古拙的字、画出一幅幅精妙的画来。其实,他的字也跟他的长相一样,纯真质朴中透出一种古韵,潇洒飘逸又不失风骨,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字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跋涉在群山之间的旅人,正倾倒出他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并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逻辑,它揭示了一种真实:将人击垮的,常常并非巨大的挑战,而是琐碎事件构成的倦怠。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个人面对巨大的灾难挑战时,他会恐惧、会紧张、会涌起抗争的冲动或挣脱的力量。这是一种生的激情,即使他因此而失败,依然会激发  相似文献   

8.
再添一把柴     
有一个商人,当有人问其成功的秘诀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再添一把柴。 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挖井的人,他一连挖了好几口井,都没看到水。并不是没有水,事实上他只要将其中任意一口井再挖深一点点就行了,但  相似文献   

9.
虽然以时间界定为时两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年已经拉下帷幕,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长河却源远流长而不息奔腾。10月14日至16日由山东文化交流中心等6家单位主办并于山东美术馆行展的“法中艺术家7人画展”便是其间一朵绚丽的浪花。法国人的浪漫与中国人的朴实在艺术家的笔端诞生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站在法国艺术家皮亚扎精心创作的“仁爱之火”面前,既给人一种宇宙自然的真实写照,又具有梦幻般的境界。在“法中艺术家7人画展”的127幅作品中,皮亚扎就占有39幅。法国著名作家玛虑儿·侯贝莱丝这样评价今年80岁高龄的皮亚扎: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  相似文献   

10.
建工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3):I0013-I0013
在天津海光寺附近,一座百米多高的特殊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整座建筑由下而上逐步收缩呈八面锥体塔形,外观看是正倒8个三角形面,顶部还有挑檐和圆轮,很像藏式佛塔,这种造型在全国独一无二,这就是天津邮电管网大厦。主持大厦施工的就是天津建筑界有名的大工匠——苗起瑞,现任天津建工集团二建第一直属项目部经理。他虽是一名管理人员,但说他是一名建筑行业的大工匠一点也不过分,如果说他承接的工程像一张张白纸,他就用他大工匠的手艺画出了一幅幅最美丽的图画。  相似文献   

11.
吴旗试验 韩占平有一张典型的陕北农民的脸,粗糙得像一幅未完成的速写。这位老人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成了陕西吴旗金佛坪庭院经济建设区的"示范户"。1999年,他一次性退耕36亩,全部还林还草,已兑现20亩。如今,他在自家的院子里圈养了39  相似文献   

12.
他一生惟一留下的一张照片,是在烧炭的窑洞口露出的一张笑脸。像他那样的战士在60多年前的延安有成千上万,可正是在他的身上,让毛泽东主席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扑实、谦和、善良、以及内心不断涌动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庄媛 《走向世界》2013,(5X):46-48
<正>尼埃普斯:名副其实的"摄影第一人"事实上,法国人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杂志社: 我叫张碎亨,住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城西北路13号.2003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自称为肖敏的人和一个自称肖书威的人,肖敏讲他是上海申磊石材公司驻浏河码头直销处主任,肖书威是他手下打工的,并给我一张名片.双方口头约定:如我需要石材,由他们供应,现货现款交易.此后,我们发生了若干次交易,都是现货现款,每次付款时,我问他要上海申磊公司发票,他们都说下一次带来,但此后一直没有送过发票.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初的米脂,乍暖还寒.石武科带着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来到老榆山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乡亲们一张张期盼的脸,他率先垂范、脚踏实地,带领全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这个穷乡僻壤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受到了领导、同事和老榆山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6.
在重庆图书馆里,珍藏着一幅特别的重庆地图。图中地名全用英文标注,并配有生动有趣的漫画。这幅地图,由"二战"时期的一位美国人手绘而成。在重庆图书馆里,珍藏着一幅特别的重庆地图,它是一张去年刚从美国搜集到的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海安县退伍军人赵保群时常在翻阅张爱萍上将生前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时,对老将军的缅怀之情油然而起,止不住泪水涟涟……  相似文献   

18.
写朱六成,很早就有想法。朱六成是我国著名画家,歌唱家,被人们称为歌坛奇人、画坛怪杰。著名作家刘小放说:“朱六成是人,不是神。从他的画作中完全可以读出朱六成的性情,他的画品完全是他人品的再现。”我国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贵德先生评价朱六成的画作:“无拘无束、无法无天。”茶余之间,只见朱六成笔不离手,铺纸泼墨,似海涛汹涌的一幅《醒狮图》跃然纸上。他画狮寓意之深,意境之远,已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他用画笔启迪人,用心灵感化人。  相似文献   

19.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土改时期,一位老农民进城买年画,他要了一张毛主席的像后,又要找共产党的像。营业员告诉他,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不是具体哪一个人,没有像。他硬是不信,说:"乡亲们常说这个人像共产党,那个人不像共产党,共产党怎么能没有像呢?"是的,共产党应该有像的。那么,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最近,火遍宁波人朋友圈的3名共产党员给出了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除夕之夜,一个男人醉倒在大街上,街坊把他扶起来,问他为什么不回家,男人反问道:我家在哪儿?街坊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房子说:那就是你的家。醉汉摇摇头:那不是我家,只是一处房子而已,那里没有年味,还是大街上的年味足!醉汉的话,其实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困惑:年究竟是一种什么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