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亚种葡萄约于公元前6000年首先驯化和栽培于地中海东岸至高加索地区。中亚最早欧亚种栽培葡萄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梅尔伽赫、纳玛兹加德佩、沙赫里索克塔等地。随后在青铜时代中晚期,主要经阿姆河流域向各地传播,东至天山西部的费尔干纳盆地。虽然从青铜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由费尔干纳盆地到吐鲁番地域存在考古资料的缺环,但据其它考古资料以及相应的人群迁徙历史,推断欧亚种葡萄约在公元前2千纪末期通过"欧亚草原"与"绿洲"两条通道传入新疆。目前,吐鲁番盆地出土的战国欧亚种葡萄藤蔓、种籽是其传入中国最可靠的依据。印欧人群东徙带来的文化动力、绿洲农业发展提供的技术动力以及东西向山水通道的交通条件,则是推动其东传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油料作物传播与嬗替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西汉中期芝麻传入,在南北方均成为主流油料作物;第二阶段自元代越冬型油菜传入,逐渐在南方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形成北方芝麻、南方油菜的分布形势;第三个阶段自19世纪、20世纪初西方榨油机传入,大豆、花生等大籽粒果实进入主流油料作物的同时,在北方进一步占据芝麻的种植空间。油料作物经历三次传播与嬗替在完成自身更新的同时,也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影响农业地理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辣椒是我国的重要蔬菜作物,早在明代末期就传入中国,但是关于其传播路线却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辣椒最先登陆于浙江一带,而后传入到长江中上游和云贵高原地区,并逐渐形成重辣区。辣椒在我国的选择性传播受到经济、自然环境、群体迁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辣椒的传入也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种植制度等多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经济》2006,(11):53-54
佛教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  相似文献   

5.
红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红花的起源中心在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传入南亚和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则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到唐代已遍及全国。红花的栽培技术自北魏起就被记入农书,其播种期有腊月、早春、秋月等时间,播种法有撒播、条播和点播等法,采花一般均在长日照时期内进行。红花的应用面很广,可食用、油用、药用,而更重要的是利用其色素,文章特别地对其在作化妆品和纺织染料方面的应用技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载龙 《中国农史》1994,13(3):91-95
本文考证了桃的西传时期之说的由来与流传,以及与传播有关的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历史背景。确认现今学术界普遍流传的桃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7年)传往西方的说法不能成立。事实上,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沟通东西方文化通道的客观存在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桃也早已传到了地中海地区。至于早到何时,目前尚难定论,如果桃在古埃及所说的年代(公元前1400)可以考实,则桃的西传时期似可上溯至我国夏朝(公元前21—16世纪)。那时桃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逐渐传播很可能通过毗邻地区间贸易往来、人口迁移、战争与疆域的演变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沿海地区,康乾时期由"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与滇缅通道等途径传入西南地区。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产生了多样化的新品种及加工利用方式。通过对方志资料的梳理廓清了辣椒在西南地区不同时段的传播过程,文章认为该地区成为嗜食辣椒的典型地区是独特的环境条件、辣椒的特性、食辣人群的迁徙等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历史上,商代之前存有一个夏代。夏族先公活动的地区以及夏代建立的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晋西南和豫西一带。夏代起迄的年代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000年,约一千多年。从养蚕业的发展来看,夏代之前是原始氏族社会,养蚕业处于起源阶段,比较明显地局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夏之后是奴隶制发展的盛期,养蚕业开始逐步地进入了人工饲养的新阶段,养蚕业分布的范围大大扩大了。夏代正处于中国养蚕业起源阶段和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研究夏代养蚕业的分布、传播和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弄清中国养蚕业的起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关系,而且有利于认识养蚕业传播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经济》2006,(8):55-56
美国的烤火鸡和北京烤鸭,都源自欧洲或地中海地区的的烤鹅。烤鹅技术曾两次传入中国: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时候,蒙古帝国占领了很大的版图,从中国的东部到地中海地区,都是蒙古的地盘。这也为马可波罗等西方人到中国来创造了条件。他们带来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括大炮,也包括烤鹅。在元大都就有了烤鸭店。为什么从烤鹅变成烤鸭了呢?原来鸭子是中国的特产。烤鸭所用的鸭子更是由中国培育而成的良种,它的学名就叫做北京鸭。如今全世界都在吃这种鸭子。野鸭子全世界都有,但是只有中国人驯化了它们。中国自两千年前就开始驯化野鸭子…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黄牛作为青海省本地土种黄牛,对当地农牧业经济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柴达木黄牛的开发利用也在逐步推进。为更好的发挥好地方土种牛的先天优势,利用好精液冷冻技术持续助力柴达木黄牛发展,既能迎合柴达木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又能做好品种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本文总结了过去几年有关柴达木黄牛遗传资源保护的工作进展,为以后其发展提供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论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箭 《中国农史》2001,20(3):89-95
本文首先指出某种作物传入某国有几层意思.接着,用主要篇幅论述美洲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土豆、甘薯的被"发现"、传播和在世界各地的扩展;肯定欧洲人的传播之劳;认为它们在欧洲的传播一般经历了被收藏,在庭院试种供医药学家和植物学家研究,被误会和歧视,逐步进入餐桌和食槽等几个时期.本文也考释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路线、时间、方式和中国文献对它们的最初记载,厘清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本文最后总结出美洲粮食作物所具有的许多优点,高度评价了美洲粮食作物的驯化、传播和进一步改良在人类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息的世代人民,为我们谱写了悠久的历史和化。历史本身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三四千年,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中国财税的历史也同样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在理财思想上  相似文献   

13.
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产于美洲的烟草,作为一种嗜好作物,明代传入中国以后迅速形成抽烟风气,随之烟草种植因其利润大于种粮而快速普及开来。本文考证了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烟草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重点对烟草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胜生 《中国农史》1993,12(3):47-57
玉米和甘薯在明代中晚期即已传入我国,但两湖深居腹地,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才见种植。本文主要对两湖地区这两种作物的来源、推广和产区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指出(1).该区玉米具有多源融汇特征,但最早入境的是海路传播源;而甘薯湖南主要直接来自广东和福建,湖北则多从邻省辗转移来。(2).该区玉米和甘薯传入不相先后,大规模的迅速推广也都从人口压力显得严重的乾隆中期开始。(3).该区玉米主要产于西部山区,甘薯主要产于南部山区和东部山区;湖北玉米产区广于甘薯产区,湖南甘薯产区广于玉米产区,具有互补特征。  相似文献   

15.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产于美洲的辛辣作物辣椒,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辛辣饮食相结合,迅速替代了传统的辛香植物花椒、食朱萸等,并且作为一种蔬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开来。本文重点考证了辣椒传入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辣椒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对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传统时代,中国的稻作技术曾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以后,形势逆转,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转而开始向中国传播先进的稻作技术,且逐渐成为中国引进该类技术的主要源头国。这个转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过程上的曲折性、路径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利益诉求与政策取舍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等特点。从长时段角度看,日本稻作技术在华的持续和大规模传播,根本动力是中国人对现代化事业的追求;同时,其对华技术输出的曲折经历及其经验教训,对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和频繁的当下世界,具有特别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郜媛媛 《中国农史》2023,(2):62-72+145
麦类作物大约在商代前后传入西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西南地区麦类作物出现的年代呈现显著的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特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麦类作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麦类作物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索。麦类作物的传播路径可能存在北线与西线两条不同的通道:北线沿着粟类作物传播的路径率先传入甘青地区后,继续向南传播至川西地区,并一路南下传播至云贵高原;西线则自青藏高原南北两端向东传播。在麦类作物传入西南地区后,区域内平原和山地居民对于外来作物冲击的回应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体系相对成熟、保守且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作物的冲击,因而麦类作物始终只占据全部农作物的极小份额。但山地则不同,山地作物系统倾向于多样化,且比较容易受到新物种的影响,作物体系转变较快,这在大麦的传播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西南山地地区,麦类作物传入以后,很快被当地居民接受,原有的作物体系被打破,部分遗址甚至转而经营以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  相似文献   

18.
多熟集约耕作制度是从种植上采用复种轮作和间混套作,从养地上采用精耕细作多粪肥田,充分用地与积极养地相结合,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水平的耕作制度。华北有近万年的农业历史,是中国社会经济发达较早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在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年平均温度12—14℃的水热条件下,不断改革耕作制度,经历了从撩荒到休闲,经轮种到集约的演变过程,是我国率先出现多熟集约耕作制度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能源社会经济影响国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规模发展生物质燃料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研究专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比较分析),从土地利用、农产品价格、世界贸易、生态环境等不同方面分析评价发展生物质燃料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涉及到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巴西、欧盟、中国、日本、韩国、南非,以及其他发展生物质燃料的国家和地区。在分析比较国际专家对生物质能源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进展、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农村工作通讯》2009,(4):45-45
西汉:丝绸之路打通中国文化首次外传 西汉时期,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武帝最初交予他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的使命,却无意中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从这里第一次大规模地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