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姚建丽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19(6):18-21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最早将博弈论引入到宏观经济学中,讨论了宏观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他们认为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不是与一成不变的大自然之间的简单博弈,而是与理性个体之间进行的动态博弈,理性个体能够观察并预期到政府政策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这时时间一致性问题就会产生。政策制定者应该按规则行事,而下能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因为相机抉择方式意味着已知现在的情况来选择最优的决策。这种行为或者会导致一致但却次优的计划,或者会使得经济不稳定。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工作奠定了经济政策可信性和政治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宏观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对很多国家的货币及财政政策的现实操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分析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商业周期驱动力量的问题,改变了传统商业周期理论,把商业周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同时对经济政策的讨论从孤立经济措施方面转移到政策决策机构方面并认为:技术变化是影响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供给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规则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到底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在证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成果为海外针对中国宏观调控的不同声音提供了新的更有威力的炮弹?或许都不是。真实的情况是中国正在进一步接近市场,但其接近的路径和步态显得过于隐晦。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经济社会中公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需要直接面对的难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又是当今市场民所关心的事情。我国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应的宏观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外差距较大,尚有许多重要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已有的这方面教材,主要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缺乏联系实践,同时针对性不足。 相似文献
6.
覃寿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2):107-108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代。这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重要变革上,而且也体现在政府的政策与应对能力上,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治理观念与政策走向。尤其在沿海地区,这种状况表现特别突出,亦颇具代表性。王日根教授的新著《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该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结题成果,纳入陈支平主编《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对这一问题展示了其新颖的视角与见解。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同时,对于一些传统上由政府供给的非一般竞争性产业的有效供给制度也产生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