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邮政局决定自2001年7月20日起,对邮件内部作业处理方式按“三状化”的要求进行调整,这标志着我国邮件内部处理“三状化”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我国邮政生产作业组织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邮件处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邮件处理按“三状”划分以适应机械化处理的技术要求显得尤为迫切。自广州邮件处理中心建设之初,国家邮政局就开始研究邮件内部处理如何实行“三状化”问题,并且提出了“三状”划分的初步意见。“三状”划分的提出对于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和工艺设备配置提供了基本依据。随着广州邮件处理中心的建成投产,邮件内部作业按…  相似文献   

2.
关于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计的认识曹兴元陈飚翟粉林徐海东潘振杰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合肥、郑州两个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实践,为相关部门和专家探索建设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以促...  相似文献   

3.
王伟 《中国邮政》2004,(11):42-43
建设大型邮件处理中心的目的,都是为了高速、有效、准确地处理邮件,以求缩短邮件内部处理时限,加快邮件传递速度。因此,为邮件处理中心选择适用的分拣设备、工艺流程、信息处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邮政分拣设备呈现出技术不断升级、工艺流程日趋复杂、机械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合一的特点。下面结合这些新情况,对邮件处理中心分拣设备选型做一研讨。  相似文献   

4.
车路 《中国邮政》2001,(11):26-27
在广州邮件处理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邮政局组织国内外的专家重点对西安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改造方案做了进一步的研讨,总结出一整套的改革思路。颁发了《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计指导意见》,以此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一、二级邮区中心局所属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工作。该《意见》确定了要体现全网观念、效益观念和设备综合利用观念的整体设计要求,要以“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整体椎进。分步实施、配套建设、注意效益”为原则,加快一、二级邮区中心局所属邮件处理中心的建设。 一、邮件处理中心工艺流程设计的总体要求 邮件处理中心工艺…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邮政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建设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着重对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作业系统模式及在我国建设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需考虑的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和分析。一、大平面的含义分拣车间地平面与转运车间地平面、装卸站台地平面、邮政车厢或大型车载集装箱地板的平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简称“四面一平”),我们称之为“大平面”。这是轮子化运输工艺需要的平面,而不是按面积大小来区分的平面,是指在四面一平的基础上,用带轮的集装箱和车子来完成邮件在局内的运输、存储、装卸,通过平面实现邮件在枢纽内部的…  相似文献   

6.
蔡江东 《中国邮政》2004,(12):42-43
中国邮政的邮件处理中心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在火车站附近建设多层的邮件处理中心。由于受火车站周边场地所限,省会邮件处理中心占地一般在15亩左右,生产楼每层建筑面积基本在2000平方米以内,一般建设4到5层,每层依此安排转运、包裹、印刷品、信函的处理车间。  相似文献   

7.
邮件处理中心是邮政企业对公众交寄的实物进行分拣处理的生产作业场所,是全国邮政实物传递网上的节点。中心内部场地、设备、处理流程、作业组织等对确保邮件处理时限和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是邮政基本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下面就邮件处理中...  相似文献   

8.
车路 《中国邮政》2000,(3):28-29
一、何谓“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1概念部[1994]3号《关于通信设施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首次提出:我国大中城市邮件处理中心建设,以大平面建设模式为宜。1997年,合肥、郑州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建成投产,邮政科研、建设、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关心邮政事业的人们,对此陆续发表了一些看法。原邮电部科技司与计划建设司也相继立项,专题研究“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在诸多讨论中,原邮电部设计院、邮政院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原邮电部设计院提出的概念是:邮件处理中心以大平面方式为主组织生产工艺,体现多车位装卸作业布局形式和…  相似文献   

9.
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初探太原市邮政局胡香玲随着邮政业务的迅猛发展和邮区中心局体制的实行,我国主要的省会局及干线局都陆续在建或准备建设新的邮件处理中心。下面谈谈笔者在参与太原市邮政局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建设中获得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交流。一、精心组织,做好工程...  相似文献   

10.
周岐彬 《邮政研究》2008,24(3):43-43
装卸邮件不拖不摔,是邮件处理的“老规矩”,这不仅仅是为了规范邮件处理、传递、运输的操作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邮件安全寄达,保证邮政通信质量。但据笔者观察,这个“老规矩”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住邮件装卸、搬运过程中的拖、摔现象,此种情况在县(市)及以下总包邮件的装卸、搬运环节表现尤为突出。第一,卸车时重件邮件被从车厢底板或更高位置奋力掀下,重重跌落在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许多邮政专家、学者认为:“邮政轻重件分开处理”。在重件业务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邮政轻重件处理中心分开建设,有一定优越性:一是在铁路车站近侧征地困难,代价高。二是重件重量增加后,必须另辟运输渠道,不能全部由铁路客车运输。这样,另设场地就不必受铁路客站建设的限制,可按生产实际需要合理布局安排。上海邮件处理中心将重件和轻件及特运分两地建设,重件处理中心采用了新工艺流程,其主要特点如下:一、邮件开拆相对集中传统的工艺流程是分散开拆,即邮袋开拆在邮件分拣现场进行。如包裹邮袋贮存在位于包裹车间的推式悬…  相似文献   

12.
创造工作新方法爱岗敬业出成就 邹友闻是江西省南昌邮区中心局一名高中毕业的工人。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勤于思考,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邮件处理工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了利用“两子系统”中的“勾挑”功能对“已勾核”信息进行汇封和外走的区分,省略了汇封邮件手工勾挑的工序,革新了特快邮件的处理方法,既简化了处理工序、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邮件的处理质量。南昌邮区中心局已将这项改革命名为“邹友闻工作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规划建设广州邮件处理中心(江高)的初期,广东省邮政局在《实施邮区中心局体制改革我省邮件处理业务流程》(《中国邮政》杂志1998年第7期发表)一文中提出了挂号邮件、信盒、总包和集装箱使用条码标识系统的改革意见。时过三年多,广州邮件处理中心顺利投产,条码技术得到成功应用,现将有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一、条码技术的应用广州邮件处理中心的信函分拣系统、包裹分拣系统和扁平件分拣系统都可以处理带有128条码或五取二码标识的挂号邮件;悬挂输送系统、信盒分拣系统和信盒输送系统都可以处理带有128条码标识的邮袋或…  相似文献   

14.
实施邮区中心局体制改革我省邮件处理业务流程喻军陈全国何锡平何小明在筹建广州邮件处理中心的过程中,部领导多次明确指示,要将广州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成为全国的示范窗口,不但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为此,广东省局组织专门班子,经过深入认真的研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宗邮件业务收寄制度改革设想一、大宗邮作业务处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现行大宗邮件业务收寄是“全承包”型的。用户单位预交一笔邮费后,每天只要把需要寄递的各类邮件送到邮局,就算完成交寄工作。而邮局营业人员将承担大批量邮件收寄的前期处理工作,包括邮件的...  相似文献   

16.
朱晓忠 《邮政研究》2021,37(4):67-69
根据目前邮件处理中心场地使用情况,从建设目标、选址要求、场地要求、选址方法、工艺流程与设备选型等方面探讨了邮件处理中心租用场地的建设要点,以期为从事邮件处理中心工程建设与生产运营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钿 《中国邮政》1999,(4):26-27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着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邮件处理中心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技术的进步、新建筑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以前,人们对邮件处理中心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已建成的邮件处理中心大都是方方正正的“火柴盒”...  相似文献   

18.
邮件和汇款的查询是《邮政法》赋予用户的一项权利,邮政企业办理邮件的查询工作,是人民邮政对人民负责的一种体现,也是邮政“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邮件的查询处理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一、邮件查询的时限1.受理邮件查询的最短时限邮局受理用户查询邮件...  相似文献   

19.
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浅析蒋晖朱晓忠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低层大平面的概念内涵到其建设形式、工艺流程等各方面都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近一段时期国内低层大平面邮件处理中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  相似文献   

20.
无着邮件是指既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邮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无法投退寄件人,寄件人声明抛弃,拒付应付的费用,在投递局保管期满寄件人仍未来领取。无着邮件的处理,因其涉及邮件内部的最后处理和邮件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所以必须慎重对待,制定严密、妥善的处理办法,以维护用户的利益。无着邮件必须由省邮政局或由其指定的省会局集中开拆处理,其他局不得开拆处理。省邮政局或省会局设立无着邮件部门办理无着邮件的开拆处理工作。一、无着邮件的寄送分支机构应当批明无着邮件的成因,加盖日戳、名章,随后寄往市县局。由市县局指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