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对金融稳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其交易量迅速膨胀、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参与交易的机构众多,因此对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如何?此类交易蕴含着哪些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王婧  王光明 《新金融》2012,(1):31-36
信用衍生品是20世纪一项备受瞩目的金融创新。然而,在次贷危机后,信用衍生品也备受争议。本文以国际市场上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历程为脉络,探讨了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内在逻辑、优势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境内银行业的信用衍生品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用衍生品同其他的金融衍生产品一样对金融稳定性具有双重性质的影响.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在市场完备的情况下,信用衍生品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由于现实情况下信用衍生产品的系统构建尚不完善及其市场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缺陷,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锦亚 《时代金融》2014,(29):38+41
信用衍生品同其他的金融衍生产品一样对金融稳定性具有双重性质的影响。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在市场完备的情况下,信用衍生品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由于现实情况下信用衍生产品的系统构建尚不完善及其市场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缺陷,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本文简单回顾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并针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碳排放权经济学入手,深入分析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对全球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及交易所进行了具体介绍,并结合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出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提升在碳金融产业链中地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金融稳定对金融衍生品的诉求及国际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超  陈琦 《新金融》2005,(1):34-37
金融衍生品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金融稳定则成为金融全球化中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产生的背景及其功能的分析和实证考察,笔者认为金融衍生品不仅不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新的风险因素,而且其特有的功能往往还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  张征  王震 《新金融》2010,(10):38-43
本文从碳排放权经济学入手,系统阐述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体系架构,分析当前国际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市场主体、交易品种、价格因素等,深入分析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结合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出构建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在碳金融产业链中地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美国次级贷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认为房地产泡沫和信用衍生品的过度泛滥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文章回顾了信用衍生品全球市场规模、市场构成和产品构成,介绍并剖析了信用衍生品的主要类型及其定价机理,然后对信用衍生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最后分析了信用衍生品的意义、风险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轮金融危机被冠以衍生品泛滥之名,使得国内对发不发展和如何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生纷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本次危机是系统性危机,金融衍生品是其复杂传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不应担当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通过中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差距逐渐缩小的中美债券市场规模、中美经济总量规模相比,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最后指出我们应该深化基础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结构,并建议商业银行培育自身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工具曾经扮演着扩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因此,如何借鉴美国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认识和监管,将对我国在规范中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与制度设计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法与金融学的方法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双边性质,并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时应采用ISDA主协议或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文本,并应注意文本术语的差异。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立法经验和实务操作,完善我国的《破产法》和《担保法》,对净额结算条款、信用支持文件、信用限额和信用衍生产品等法律效力给予明确规定,以增强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信用衍生市场能够促进信用风险的定价、分散和转移,并有助于金融稳定。遗憾的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各方对信用衍生品产生很多误解。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澄清,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信用衍生市场的新特点和改革路径,找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发展中国的信用衍生市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邵伟 《海南金融》2011,(8):18-21
随着我国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在观念、认识和态度上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存在诸多不明.本文通过解析CRM市场结构、CDS定价机制,以及中国CRM市场发展对策,帮助金融从业人员正确认识CRM市场功能,提升CRM市场参与能力,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其面临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采取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长期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方式较为被动,缺少积极性及动态有效性。该种方式的缺陷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显得更为严峻,而信用衍生品作为能够有效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很有须要将其引进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在学习与借鉴前人关于信用衍生品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的经验上,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对银行信用资产质量与信用衍生品交易量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得出了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或转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了作用,进而保证了信用资产质量的结论,结合了信用衍生品在我国实际的发展现状与条件,提出了该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运作及监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推动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该市场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削弱信息不对称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但由于监管的疏漏,衍生工具市场对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鉴于此,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该市场的监管改革,但关于改革的必要性和力度成为学术界和业界争议的焦点。就我国而言,发展衍生工具市场虽然有助于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构建,但以审慎原则为基础构建相应的监管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邢秉昆 《金融研究》2022,509(11):77-97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工业企业碳减排约束逐步趋强,有必要将碳要素相关风险纳入信用评级,合理区分不同企业信用风险水平。本文基于金融稳定视角提出一套碳减排约束下工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即在评估企业碳减排绩效的同时,兼顾企业资金偿付能力,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平衡。研究表明:一是评级过程不仅关注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水平的纵向比较,同时考虑企业间、企业与银行系统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基于系统重要性工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将全体工业企业划分至四类等级区间,进而将九分类等级划分问题转化为二分类问题,规避等级划分的“组合爆炸”困扰;三是基于“小范围遍历+序列前向选择算法”搜索不同等级间最优临界样本,既避免评级虚高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损失,也不会因评级过低阻碍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可为商业银行有效预警低碳转型风险、制定绿色信贷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信贷扩张分析,表明我国信贷弹性波动较大、信贷密度增长较快、信贷深度显著增强;把信贷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将1997年命名为中国信贷市场"二元转化年".从信贷集权与分权角度深入探讨了信贷市场变迁动力,明确提出了金融能量守恒的定律;通过计量模型证明二元信贷与二元经济高度相关.本文建议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市场,开创金融机构的"蓝海战略",创新多种信贷产品,强化信贷有效竞争.  相似文献   

19.
曾梓梁  吴鸣 《银行家》2008,(4):81-83
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 总体规模 近年来,信用衍生品市场成为整个金融行业中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的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平 《吉林金融研究》2013,(2):20-23,52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征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本文主要从国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模式、社会征信机构的主要模式和法律框架三个方面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阐述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模式和立法与管理倾向对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启示,并提出推动我国征信业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