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国家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代表,通过劳动立法、执法和司法,在协调和规范劳资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政府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保护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权利;推动、促进和影响集体谈判;处理劳动争议,化解劳资矛盾。我国在劳资关系领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现象。政府应该认真履行职责,采取各种措施,在协调劳资关系中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劳资纠纷中政府职能——以农民工问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资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侵犯劳动老合法权益的现象数见不鲜,劳资关系不协调甚至恶化的现象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令人忧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农民工劳资纠纺事件入手,探讨政府在处理劳资纠纺中应具备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的中国,劳资关系矛盾突出,协调劳资利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本文从对中国目前的劳资状况的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工人、企业主、政府三方在劳资关系利益协调中所起的作用和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世界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建立我国劳资关系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4.
劳资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劳资冲突的现实原因在于强资弱劳格局、民营企业的特定发展阶段、资本本性驱动、工会的尴尬处境、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导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需要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个层面构建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作用,做强、做实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是今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方向。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具有"第一道防线"的功能,在协调劳动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解,不仅可以使大量劳动争议及时化解,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建立正常生产经营秩  相似文献   

6.
当前,劳资矛盾是我国主要社会矛盾之一。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然而,在劳动关系协调中,某些地方政府行为却出现了变异,它们优先考虑资本拥有者的利益,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甚至直接站在资方一边,没有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为了矫正地方政府的行为变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加强公共财政的均等性;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弱化地方政府的"运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7.
邱斌斌 《现代商业》2008,(11):151-152
今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在法律层面上独立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新法的"诞生"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连锁反应,新<劳动合同法>给现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用工制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挑战,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进入了一个新劳动合同时代.在新的劳动法制环境下,劳资关系的管理和协调是用人单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作为用人单位,应该通过新法的实施来提升在劳动关系管理上的能力,进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升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王申申 《北方经贸》2009,(1):113-115
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的劳资关系是必须的。但在我国多数企业中,由于对劳动关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存在众多误区,从而使劳资双方的冲突不断。随着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资关系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个人,都应深入了解劳动关系和相关法律,步出误区,正确解决劳资冲突。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民营企业家经济在国名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内部也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劳资关系不和谐,劳动保障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对于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为劳资双方地位不对等,企业工会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也只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情况。对于劳资关系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曾联平 《中国市场》2008,(35):147-149
和谐劳资关系有利于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我国企业劳资关系现状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劳动强度等四个方面。感恩教育与和谐劳资关系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感恩教育有利于构筑员工心理契约,有利于培养忠诚度,有利于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构建和谐劳资环境。具体对策则需要劳方、资方和政府等三方来共同努力。劳方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工会组织;资方要营造劳资合作文化、以劳动合约为重点、转变观念树立新利润价值观;政府则需要加大法律宣传学习力度、强化劳动监督机制、加强工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1.
全面执行劳动法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壮大下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要靠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劳动力的发展,而和谐的劳动关系要从和谐的劳资关系开始说起。《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从立法层面对劳资关系进行界定和协调,是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规范。因此,企业应该改变陈旧观念,全面执行新劳动法,以《劳动合同法》作为依据调整自身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的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其在协调劳资矛盾,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准确把握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特殊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模块化分工背景下,我国传统模式的劳资关系正面临着新一轮构建和调整,从劳资关系历史演化进程和研究方法入手,通过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性和对立性,论证得出"资本愈强,劳动愈弱"的分化格局日趋显著,劳资关系间力量对比正处于失衡状态的结论,随后探究全球模块化生产模式对劳资关系所造成的冲击和对劳动力流动的促进的双向作用机制,并以美国经济发展范式和劳动力市场为例揭示劳资间力量对比失衡与爆发经济危机的潜在联系。针对目前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区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制度缺失对劳资关系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行分类比较说明,反思调整劳资关系中的诸多缺陷,提出抓住机遇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劳动者技术积累,进一步完善收入差距的调节制度,逐步放开国际市场促进灵活就业等举措构建新型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探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劳资关系是指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劳方与资方之间的关系,它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腾飞,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紧张复杂的劳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政府作为一个特殊角色,其在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中有特殊作用,对政府所处角色定位及影响力的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政府所应承担的职责.文章通过对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存劳资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分析,提出了政府在和谐劳资关系构建中的多重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6.
贾轶秀 《商》2013,(22):268-268
人力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更加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加重视劳资关系的稳定。所以需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约束劳资关系。劳动合同是劳资双方建立劳资关系的纽带,约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双方应对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违法规章制度要承担的责任。有效的引导了劳资关系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对减少劳动争议和劳动争议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共同体思想探讨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对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内涵作出界定,阐述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六个特征,对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路径作出原则性探讨,指出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要符合中国国情,在合理划分资本权利和劳动权利的边界中,实现劳资关系的动态均衡,促进私营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劳动争议案件激增,不少企业的劳动关系矛盾激化,甚至导致激烈的劳资冲突.处理好劳资纠纷,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构建融洽、和谐的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产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劳资关系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不同行业中劳动和资本的相对地位的影响不同,进而对劳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依据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第一类行业来说,劳资关系的统一性更加突出,对立性表面上得到缓和,实际上进一步加剧;对第二类行业来说,劳资关系的对立性更加突出,统一性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探讨地方政府、劳动力市场、文化伦理、社会发育成熟程度等因素在私营企业劳资冲突中的不同作用。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的资本倾向性、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货币拜物教意识以及与社会发育成熟程度相联系的劳动关系立法的缺陷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主体行为,恶化私营企业劳资冲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